1946—1947年梁思成正值45歲的壯年時期,但是他的學術水平已達到了國際領先的地位,按說他應當在學術上做出更大的貢獻。他對宋《營造法式》及中國雕塑史的研究已經成熟,本應及早將它們整理成文,可悲的是1949年以后盡管給了他一大堆很高的頭銜,但是過多的送往迎來,過多的社會活動,過多的思想改造運動,迫使他停滯不前。等到他覺悟過來,想拼命向前之時又逢“文化大革命”,他帶走了他的智慧及未完成的學術成果,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如果要從梁思成本身來找原因的話,正如他在1968年說的建國后虛榮心發(fā)展了。因此為了這些可愛的頭銜他也就成了“馴服工具”。如果問他一生中最痛苦的是什么?不是那些污辱、鞭打與謾罵,而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沒有完全按照自己畢生的做人原則說出真話。
縱觀梁思成的一生,他為祖國獻出了畢生的精力、智慧和才華。雖然他沒有扛起槍干革命、去殺敵人,但他仍不失為一個高尚的人、無私的人。如果說1962年我同思成結婚后,由于我們在年齡、學識和生活經歷上的差異,許多人不理解也不贊成我們的婚姻,如果說在巨大的社會輿論壓力下我多少感到過惶惑的話,那么,幾年的共同生活已使我更了解他,更認識他的價值。我慶幸自己當年的決定,并感謝上蒼為我安排了這樣一個角色。我在那驚慌恐怖的日子里,感受到幸福與驕傲、安慰與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