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向前
梁思成雖然受到批判,但他并不氣餒。經過1955年到1959年的實踐,怎樣在新建筑中表現我們民族的精神這一問題,又提到日程上來。在建筑創(chuàng)作上出現了一系列有待解決的理論問題。1959年3月建筑學會決定把總結各地重點工作經驗(即十年大慶的重點工程)作為主要的內容,討論在建筑創(chuàng)作上出現的各種問題,并于當年6月在上海召開“住宅建筑標準及建筑藝術問題座談會”。由于1955年對梁思成的批判,所以全國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是保持沉默停止前進,還是敷衍潦草不說真話?這些他都辦不到。他闡明了對傳統(tǒng)與革新的看法,提出“新而中”的創(chuàng)作論點。1961年又在這一基礎上寫了《建筑創(chuàng)作中的幾個問題》(在這篇文章中梁思成除了談到建筑的藝術特性、傳統(tǒng)與革新等問題外,還把繼承遺產概括為“認識—分析—批判—繼承—革新”這樣—個過程)。他說:“如果一定要用簡單的語言表達我的建筑觀,那么仍舊是我在《拙匠隨筆》中說的,即建筑學是包含了社會科學與技術科學及美學的、一門多種學科互相交叉、滲透的學科?!?/p>
1961年在梁思成登桂林疊彩山時作的游戲詩,充分表達了他這時期的心情:登山一馬當先,豈敢冒充少年。只因恐怕落后,所以拼命向前。
1961年他決定將自己幾十年研究《營造法式》的成果整理發(fā)表(包括注釋及圖解)。他開始了《營造法式注釋》的寫作,為了更多地將這方面的知識傳授給年輕人,他還吸收了三個年輕教師組成了研究小組。該書在1966年基本完稿。因“文革”而延誤出版,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發(fā)表了上集,到2001年才在《梁思成全集》中發(fā)表了全文。
在整理《營造法式注釋》的工作時他已開始準備下一步的計劃:一、重寫1944年完成的《中國建筑史》。二、寫一本《中國雕塑史》。他于1930年曾在東北大學時講授“中國雕塑史”這門課,但那時他還沒有去過龍門、云岡等處。到了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他調查了大半個中國,研究了無數的雕像,去了龍門、云岡等地及四川大量的摩崖石刻,對中國的雕塑藝術作了系統(tǒng)的研究。并有了他自己獨到的見解,所以他在美國的講座會那么成功。因此他在1947年回國時就曾對他的摯友陳植說準備寫一本《中國雕塑史》。可惜,這個愿望始終未能實現。三、運用唯物主義辯證法的觀點寫一本有關建筑理論方面的書。他說大文章一時寫不出來,也不知從何下手,準備從一個一個小問題來寫,最后串成全書?!蹲窘畴S筆》就是這個計劃的產物。1961年已經在《人民日報》上陸續(xù)發(fā)表了5篇,受到了廣泛的歡迎。周恩來總理也曾對他說:聽說你最近寫了幾篇好文章。除已發(fā)表的外,他還準備寫以下的內容:
怎樣研究建筑史
欲神似必先形似——欲革新必先學習
考古學與建筑史的關系
形式與內容
營造法式與工程做法
獨善其身與兼善天下
標準構件與裝配式建筑
小處著手
建筑中的真與假
建筑中的“省”
虛假裝飾建筑的階級性
錦上添花與畫蛇添足
西而古與中而新
1962年發(fā)表了最高指示“階級斗爭要年年講,月月講,日日講”,于是《人民日報》也就不再刊載《拙匠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