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經濟學家的話來說,貨幣只不過是一層“面紗”。如果人們能夠看透通貨膨脹,如果通貨膨脹對實際交易沒有影響,面紗說倒是不假。這也正是那些堅信不存在貨幣幻覺的經濟學家的觀點。當然,這種可能性也是有的。但我們認為,在將名義美元轉換成實際美元的過程中,會有所損失,這樣的損失就是貨幣幻覺的結果。
工資合同與貨幣幻覺
只有極少的勞動合同包含生活費用調整(也包含指數化調整)方面的條款,經濟學家常常對此表示驚奇。1976~2000年加拿大工會合同的大樣本中的相關數據,最能說明這個問題。這些合同中只有19%與指數化調整掛鉤。而且,即使其中含有這樣的指數化調整,它也遠非一一對應的:通常只有在通貨膨脹率已經上升到超過某一設定的目標值時,生活費用調整才會啟動;在到達該水平之前,通貨膨脹對工資沒有任何影響。在大約1/3這樣的合同中,實際通貨膨脹率低于臨界值。可以肯定地說,那些提供或接受這類合同的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用名義貨幣而不是用實際值(即經過指數化調整后的貨幣值)來思考。這種不對稱的生活費用調整清楚地表明,貨幣幻覺是存在的。
當然,單憑勞動合同中不包含指數化調整條款這一點并不能充分證明貨幣幻覺的存在。正如弗里德曼指出的那樣,在擬訂合同時,通過一對一地調整通貨膨脹預期(不同于生活費用調整,后者是在通貨膨脹發(fā)生之后才對實際通貨膨脹率進行調整),工資和價格的設定可以把通貨膨脹考慮在內。但是,在思考這一點時我們發(fā)現,如果在擬定合同時生活費用調整協議就不包含在內,等真正發(fā)生通貨膨脹時,工資和價格就很有可能無法調整。在我們看來,工資談判的各方放棄機會,不是要求簽訂一份根據實際通貨膨脹率進行充分調整的工資合同,而是要求簽署一份根據預期通貨膨脹率進行準確調整的工資合同,這似乎完全令人難以置信。大多數工會合同并不包含生活費用調整的內容,即使有也遠不夠充分。這些事實告訴我們,在工資談判中,根據通貨膨脹預期進行準確調整是極不可能的。
還有進一步的證據表明,在工資和價格設定中,貨幣幻覺是存在的。拒絕降低貨幣工資(被經濟學家稱為“貨幣工資具有向下的剛性”)是人們的確有貨幣幻覺的另一個標志。正如掙工資的人拒絕工資下降一樣,消費者也不喜歡物價上升。丹尼斯·卡爾頓在研究工業(yè)商品的價格剛性時發(fā)現,許多工業(yè)商品的價格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甚至一年以上)保持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