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00,北京的春天有點亂》光怪陸離的義和拳(1)

1900,北京的春天有點亂 作者:金滿樓


四、光怪陸離的“義和拳”現(xiàn)象   

1900年高潮時期的義和拳活動混亂紛雜,其間形態(tài)撲朔迷離,但綜合而言,則有以下幾種共同的特征或表現(xiàn)形態(tài)。

(一)、旱災與焦躁情緒

1900年5月21日,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曾在給英國外交大臣的一封信中說:“我相信,只要下幾天大雨,消滅了激起鄉(xiāng)村不安的長久的旱象,將比中國政府或外國政府的任何措施更迅速的恢復平靖”。

很奇怪的是,庚子年北方各省的自然災害與往年以澇為主的態(tài)勢相反,這次是普遍而嚴重的干旱,譬如當時直隸的旱情記載:“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春天至冬,未得下雨,汗(旱),春麥未種,……直隸三省未下透雨”。北方的這次旱災蔓延甚廣,除了山東與直隸外,山西、河南與陜西等地也飽受干旱之苦。在很多地方的縣志中,當年都有“春夏大旱”,“十室九空”,“晚禾盡萎,大饑”的記載。由此,歷史上描述旱災“赤地千里、“易子而食”的悲慘畫面再次出現(xiàn),其記載令人不忍卒讀。

從心理學意義上說,旱災被水災更加的可怕。一般來說,水災有時間限定性,暴雨不可能一直持續(xù),只要大水退去后,災民即可回到家園重新恢復生活,而且洪水帶來的淤泥還能增加土地的肥沃度,有利于提高作物的產(chǎn)量。再者,水災造成的焦慮情緒往往可以通過追究瀆職的水利官員得以宣泄,也可以通過疏浚河道、加高河堤等措施來恢復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信心。換句話說,水災是一目了然的,但旱災就不一樣了。

旱災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的心理壓力,往往在于它在時間上的不確定性,它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帶有持續(xù)性的、漸進式的苦難和折磨。水災一旦發(fā)生,它便已經(jīng)成為一個過去的事情,人們大體上可以確定它的結(jié)束日期并規(guī)劃災后的生活,但旱災的不確定性則讓人充滿焦慮而無法產(chǎn)生預期。正如柯文在《歷史三調(diào)》中說的:“旱災持續(xù)的時間越長,這樣的問題就越急迫:什么時候下雨?干旱什么時候結(jié)束?它會結(jié)束嗎?簡言之,水災形成后,人們最關注的是已發(fā)生之事,而旱災形成后,人們最為關心的是尚未發(fā)生之事。可以說,旱災給人們造成的心理壓力更大”。

從中國傳統(tǒng)的災荒觀來看,旱災往往被解釋為得罪了上天(玉皇大帝),因此皇帝和官員們往往會舉行莊嚴的祈雨儀式,祈求上蒼原諒,賜以甘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祈雨活動都會得到回報,譬如庚子年的干旱就并沒有因此而得到緩解。

干旱使得直隸、山東等地的農(nóng)民無所事事,義和拳也由此得以蔓延。據(jù)《天津政俗沿革記》中記載:“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正月,山東義和拳其術流入天津,初猶不敢滋事,惟習拳者日眾。二月,無雨,謠言益多,痛詆洋人,仇殺教民之語日有所聞。習拳者益眾。三月,仍無雨,瘟氣流行。拳匪趁勢造言,云:‘掃平洋人,自然得雨’。四月,仍無雨。各處拳匪漸有立壇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