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步的平臺
對貧民窟的臟亂感到震驚的美國人已經忘記了他們自己城市的過去。這種極端的貧困和富裕在19世紀的美國城市中是很常見的現(xiàn)象。逃避饑餓的愛爾蘭移民經常居住在貧民區(qū)里,如紐約的“地獄廚房”。它位于曼哈頓西區(qū)第34街到59街之間,現(xiàn)在已經變成了一個追求時尚、引導潮流的街區(qū)。曼哈頓上東區(qū)從第59街延伸至96街,位于第五大道與東河之間的區(qū)域,如今擁有一些非常昂貴的住宅房產,但在19世紀時也曾充斥著愛爾蘭人的簡陋棚屋。上東區(qū)兵工廠的位置顯得很不協(xié)調,它的周圍是聳立在公園大道旁邊的高級公寓,貪圖享受的士兵當初就是為了保護城市的精英們免受狂放不羈的移民的襲擾而駐扎在這里。
除了紐約之外,波士頓也被認為是愛爾蘭裔美國人的母親城。在20世紀40年代,紐約實際接納的愛爾蘭移民要多于波士頓,但紐約的愛爾蘭移民后來被來自東歐和其他地區(qū)的大量移民淹沒了。在愛爾蘭馬鈴薯饑荒期間,波士頓接收了大量的愛爾蘭移民,但它所接收的后來成為移民主流的其他種族的移民卻很少。波士頓的愛爾蘭特色肯定是興旺發(fā)達的帆船時代的產物。19世紀40年代,在愛爾蘭馬鈴薯饑荒期間,前往波士頓比前往紐約更加便捷,如果不是更加便宜的話。如果你們是一個貧窮的、缺少食物的愛爾蘭家庭,那么前往波士頓并在那里定居,往往是非常明智的做法。30年之后,蒸汽機代替了船帆;前往波士頓的船只大幅度減少,19世紀末的移民大量地涌向了紐約。前往波士頓的移民減少意味著:在未來的幾十年中,這座城市將會為美國人與愛爾蘭人之間的沖突所困擾。
波士頓作為一座愛爾蘭裔美國人城市的聲名與一個家族——肯尼迪家族——有著特別密切的關系,這個家族的故事可以說明城市的貧困是如何轉化為機遇的。帕特里克·肯尼迪在1823年出生于愛爾蘭的韋克斯福德縣,他接受的教育很少。貧困的農村地區(qū)通常很少提供教育服務。當他出生的時候,禁止在愛爾蘭提供天主教教育的規(guī)定依然在實行著。年輕時的肯尼迪在他哥哥的農場里工作,種植馬鈴薯和糧食。他所掌握的一項與農業(yè)無關的技能來自于一位更加靠近城市的朋友——帕特里克·巴倫。巴倫在一家釀酒廠工作,把制作酒桶的技術傳授給了肯尼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