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城市的精神》前言(1)

城市的精神 作者:(加)貝淡寧


市民精神

在西方傳統(tǒng)中,政治思想首先作為對不同城市及其所表達的價值觀的對比而出現(xiàn)。古希臘象征著民主和對普通人判斷的信任(除了奴隸和婦女之外),而斯巴達則意味著更明顯的寡頭模式——由受到良好訓(xùn)練的公民士兵(和相對強大的婦女)去追求國家的榮譽。政治思想家選擇不同的立場,從這些競爭性模式中吸取靈感以便提出自己的政治管理理論。柏拉圖或許更容易親近斯巴達,而亞里士多德對“民主”持更加平和的觀點,因為他看到了雅典模式的一些美德。圣城耶路撒冷則質(zhì)疑這種對世俗政治成功的追求——它表達出人生的最終目的是崇拜上帝。世界三大一神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要把耶路撒冷作為宗教價值觀的象征。1

在希臘城邦處于全盛期的同時,遙遠(yuǎn)的古中國分裂成幾個不同的國家,它們?yōu)榱藸帄Z政治上的最高權(quán)力而相互廝殺。七個主要大國的首都都是建有圍墻的城市,這些城市讓更早期的中國城市相形見絀:每個城市的人口都在十萬以上。城市被官僚集團組織起來,服務(wù)于人口登記、稅收、征募等。但并非所有城市都具備軍事或政治氣質(zhì),如作為周朝東西都城(即雙子城)之一的洛陽就是作為商業(yè)大都市繁榮起來的。政治思想家和戰(zhàn)略家攜帶著能讓國家富強和安全的不同主張從一個城市周游到另一個城市——中國社會和政治思想的主要學(xué)派就是從戰(zhàn)國時期城市的觀點碰撞中產(chǎn)生的。理論家們確實都贊同一個沒有領(lǐng)土邊界的大同世界(與主張小國優(yōu)勢的早期希臘思想家們不同),但他們在如何實現(xiàn)這個理想以及最終的國家是什么樣子等問題上分歧很大。孔子和孟子等思想家試圖說服君主實行德治,而像法家等冷酷無情的現(xiàn)實主義者則鼓吹通過嚴(yán)厲的懲罰來統(tǒng)治。法家在秦王身上取得了即時的成功,在秦王的統(tǒng)治下國家獲得了統(tǒng)一,而秦王也贏得了始皇帝的稱號,但隨后的漢朝逐漸傾向了儒家的原則。把隨后兩千年的中國政治歷史描述為儒家和法家的不斷斗爭,當(dāng)然是稍微有點夸張而已。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