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過程中,一個具有關鍵意義的創(chuàng)新就是用簡單化的公式來闡述魅力領導的構成要素??傮w框架是這樣的,變革型領導要制定或擁有一個愿景,要鼓勵人們?yōu)榱苏麄€組織的利益作出犧牲,還要賦權他人以實現愿景。一些專家比較重視領導者道德素質的作用,其他人則強調領導者必須能夠啟迪下屬的智慧。
這個概念架構在那些受過大學教育,而且下屬也上過大學的管理者中間頗受歡迎,因為他們認為組織應該不斷變革和完善,而另一方面,告訴下屬應該做什么卻頗為困難。這種概念架構正好迎合了他們這兩種心理。
無論你對“領導力”的定義有何看法,當它與戰(zhàn)略混淆的時候,問題就產生了。處于領導位置的人和戰(zhàn)略的制定者可能是同一個人,但這兩個任務卻是不同的。領導者鼓勵人們犧牲個人利益。比如,變革需要作出痛苦的調整,優(yōu)秀的領導有助于人們更加積極地看待這些調整。戰(zhàn)略是一門藝術,需要確定哪些目標值得追求而且可能實現。關于沒有戰(zhàn)略卻能實施有效領導的例子,請看一看兒童十字軍。這項運動起源于1212年。當時,法國有一個年輕的牧羊人,名叫斯蒂芬。他有一個美好的愿景,就是召集一幫孩子前往耶路撒冷,將那里的穆斯林驅逐出去。他覺得橫亙在他們前面的大海一如當年摩西面前的大海一樣。聽他講過愿景和目標的人,無不為他的激情和口才所折服。關于斯蒂芬這個愿景的消息后來傳到了德國,一個名叫尼古拉斯的德國年輕人組織起了自己的十字軍。他的愿景是感化那些穆斯林,而不是占領他們的土地。兩位年輕而魅力十足的領導者招募了一批追隨者之后,便開始了艱難的旅程。
斯蒂芬的“大部隊”艱難跋涉了幾個月,終于到達了地中海沿岸城市——馬賽。在那里,他們設法登上了7條船。后來,兩條船在海上失事,船上的人全部遇難。另外5條船遭到穆斯林襲擊,所有人都被變賣為奴隸。
尼古拉斯率領兩萬名德國兒童首先向南進發(fā)。到達羅馬時人數大減,但大多數人依然深信他們能夠返回德國。到最后,只有少數人回去了。結果,那些死去的兒童的家長們絞死了尼古拉斯的父親。
有魅力的愿景的確能夠打動人,這是無可否認的。而且,這種愿景非常有助于克服人的惰性,能夠激勵人們行動起來并犧牲自身利益。但在1212年,同其他很多次舉動一樣,數千人付出的犧牲卻是徒勞無功的,沒有達成既定目標。
要實現偉大的目標,不僅需要魅力十足、高瞻遠矚的領導,往往還需要認真地思考阻力與行動方式。甘地在印度就是這樣做的,他小心翼翼地組織示威、游行、宣傳等活動,而且數次在監(jiān)獄中建立自己的組織,揭露英國統(tǒng)治者標榜的公正公平、道德高尚的虛偽形象。正是因為甘地的魅力、愿景再加上良好的戰(zhàn)略,印度才獲得了獨立,并且留下了一份值得自豪的遺產。 21世紀初,愿景領導與戰(zhàn)略工作逐漸結合在一起,催生了一種模板式戰(zhàn)略規(guī)劃系統(tǒng)。(在谷歌搜索引擎上搜索“愿景使命戰(zhàn)略”,能找到數千個可用于銷售或正在使用的這類模板。)這種模板一般如下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