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好戰(zhàn)略,壞戰(zhàn)略》第4章 為什么壞戰(zhàn)略普遍存在?(5)

好戰(zhàn)略,壞戰(zhàn)略 作者:(美)理查德·魯梅爾特


在一個組織內(nèi)部,或者在政治領域,某種活動方式維持的時間越久,就越根深蒂固,支撐這種活動方式的資源配置也就越發(fā)被視為理所應當?shù)氖聦?。比如,我們可以比較一下今天的美國國家安全機構同杜魯門、艾森豪威爾在位時期的區(qū)別。在艾森豪威爾政府時期,國防部、獨立的空軍、中央情報局、國家安全委員會以及北約組織都是新創(chuàng)建的。因為新機構的可塑性更強,艾森豪威爾總統(tǒng)憑借手中的權力就能不費氣力地重塑它們的使命,并使其同國務院進行協(xié)調(diào)。但是今天,半個多世紀之后,重塑這些機構和使其同國務院協(xié)調(diào)所需要的權力,要比艾森豪威爾時期高出很多倍。要克服當前這種水平的體制性變革阻力,就需要懷著巨大的政治意愿并行使高度集中的權力。當然,要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權體制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但這樣做有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危機。

魅力領導不等于好戰(zhàn)略

奇怪的是,針對個人魅力的研究竟然催生了一類常見的壞戰(zhàn)略。最初,人們就一致承認,摩西、丘吉爾、甘地以及馬丁·路德·金都是真正具有人格魅力和感染力的領導者。那些憑借家庭背景和在組織中的地位攫取權力的人,是不能與他們相提并論的。后來,這種認識從社會學領域擴展到管理咨詢領域,而且其影響不斷擴大。

“魅力領導”這個提法可以追溯到“社會學之父”馬克斯·韋伯(1864~1920)那里。他在描述領導者的時候發(fā)現(xiàn),很有必要把正式的領導者和那些依靠個人魅力而發(fā)揮領導作用的人區(qū)分開來。他認為后一種人“似乎被賦予了超自然、超人類或者至少擁有某些特別出眾的力量或品質(zhì)……這是普通人所無法獲得的”。

從傳統(tǒng)意義上來看,魅力是與宗教領導人或政治領導人聯(lián)系在一起的,而與企業(yè)的首席執(zhí)行官或?qū)W校的校長無關。但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這種情況就開始改變了。1985年出版的兩本書對這種局面的改變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其中一本是沃倫·本尼斯和伯特·納努斯合著的《領導者》,另一本是伯納德·巴斯的轟動性著作《變革型領導:對產(chǎn)業(yè)、軍事和教育的影響》。這些作者提出魅力領導(即現(xiàn)在的變革型領導)是可以學習和鍛煉出來的,并且適用于學校、企業(yè)和藝術博物館等場所。他們提出,變革型領導由于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愿景,并將其同人們的價值觀和需求銜接起來,因此能夠釋放人性的能量。這些書出版之后,類似的著作紛紛面世,其中包括1987年出版的《領導力的挑戰(zhàn):如何在組織中完成不平凡的事》、1990年問世的《變革型領導:走向全球競爭的關鍵》以及2003年出版的《領袖魅力:掌握領導藝術的六個步驟》等。

然而,對于這種觀點,并非所有人都表示認同。彼得·德魯克是管理領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說過:“有效的領導不依賴于魅力。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喬治·馬歇爾、哈里·杜魯門都能實行非常有效的領導,但他們的魅力卻很普通……魅力本身并不是有效領導的保障。”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