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說:以上所說,把知行打成兩橛。其實知行是合一底。真知必能行,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有真知者自然能行。如此說,還是知難行易是不錯底。因為所難者是知。如有真知,則自然能行。
關于此點,我們說:在技術方面說知行,知難行易,本是我們所承認底。有真知者自然能行,亦是我們所承認底。不過若在道德方面說知行,則有真知者是否自然能行,要看所謂真知,是什么意思。你可以說,凡真知必見于行,因為如未見于行,則其知不是真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如果所謂真知,是如此底意義,則說有真知者必見之于行,正如說,有必見于行底知者必見之于行。此話固然不錯,但在實際上沒有多大底意義。照我們的看法。于此應當說,有真知者,如果順此知之自然發(fā)展,則必有行,以繼續(xù)之。譬如我感覺一種臭氣,這是知。如順此知之自然發(fā)展,則我必走開,或掩鼻;這是行。但有時因為別底關系,我不能走開或掩鼻,則我即只有知而無行了。但于此我們亦不能說,我的知非真知。
人在道德方面,對于善惡,亦嘗有所感覺,這是知。如順其此知之自然發(fā)展,則我們當然亦可為善去惡。但稍一轉念之間,因計較利害,而即不能為善去惡;這亦是常有底事情。所以古人說:初念是圣賢,轉念是禽獸。初念是人人都有底或都可有底,所以我們說知易。但誰能完全不受轉念的影響呢?一受轉念的影響,初念即能知不能行了。所以我們說行難。
近來很有些人誤解了知難行易這句話的意義,以為無論對于何事,皆是知難行易。于是做了些文章,擬了些計劃,自以為我已經知了,知難行易,行是不成問題底。但一說到行。就包含有技術方面底“如何行”及道德方面底“應該行”。就“如何行”方面說,計劃如果真擬得好,自然于行是有很大底幫助。但就“應該行”方面說,當事者另需要一種決心,如古人所謂志者,才能把知變?yōu)樾?,把空言變?yōu)閷嵤隆!把灾似D,行之惟艱”,“知易行難”。古圣先賢的遺訓,我們還是要時刻念及,以自警惕底。
選自《南渡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