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敬佩警察,他會想長大以后成為一個警察;如果在馬戲團看到走鋼絲繩的演員,他也會想學習走鋼絲繩。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與英雄人物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以后也會成為一個英雄。從孩子的立場來看,好的品質(zhì)應該是吸引人的,壞的品質(zhì)應該是令人厭惡的。一個充滿說教口氣、滿是品德評判的故事,你自己都聽不進去,還能指望它對孩子的成長有什么激勵效果呢?別看孩子們年紀小,他們天生都會討厭偽善的故事、品德說教的故事,還有那些故事里的偽君子。
·培養(yǎng)服從、自控和彬彬有禮的習慣,進行積極的正面的品德訓練。接下來課程里的很多訓練都包含有相應的品德訓練。
懲罰
如果上述品德訓練的方法開始實施,特別是如果服從的品質(zhì)已經(jīng)形成——這是本教程反復灌輸?shù)谋姸嗔晳T中的第一個習慣——懲罰的必要性就會被降到最小。但是,如果有必要進行懲罰,如果權威已經(jīng)不復存在,那么爸爸媽媽們也不應該放棄懲罰,束手無策地看著孩子走上歧途。從這個角度說,適當?shù)乜紤]懲罰措施很有必要。
孩子的過錯應該被視為是他努力嘗試不再反復的小失誤,或者是他正在努力改正的缺點。
如果可能的話,父母們應該指導孩子首先糾正由他引起的麻煩或錯誤后果。這樣做會讓孩子經(jīng)受一次考驗,以此訓練他做出正確的行為,而且加深他對正確行為重要性的認識,同時防止相同的錯誤再次出現(xiàn)。
如果他承認了自己所犯的過失和錯誤,教師或父母應該首先讓孩子自己對他的失誤做出評判。通過這樣的方式,從此以后孩子將會更加自覺地嚴格約束自己。
比如,下面是一個假設的富有啟發(fā)性的案例:
孩子已經(jīng)被告知不能在房間里踢球。但他還是踢了,并且不小心打碎一個花瓶。下面的對話將會展示我們所追求的最好的教育思路。如果沒有父母的適當引導,如果沒有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品德思維的大量練習,是很難期待孩子按照以下的內(nèi)容進行回答的。
爸爸:“我不是已經(jīng)告訴你不要在房間里踢球嗎?”
孩子:“是的,爸爸?!?/p>
爸爸:“但你還是踢了,而且打碎了一個花瓶?!?/p>
孩子:“是的,爸爸。”
爸爸:“你不聽我的話,你看看后果?,F(xiàn)在想想,以后要怎么做?”
孩子:“以后再也不在房間里踢球了?!?/p>
爸爸:“好吧,但是你確定?”
孩子:“我發(fā)誓。”
爸爸:“好吧,但是你再想想,如何才能保證你以后不會忘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