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我們又回到了第一章結(jié)尾的地方。在那里我們已經(jīng)看到,在任何稱得上是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的實體中,我們都會發(fā)現(xiàn)自私性。我們也已看到,有人認為物種是自然選擇單位,而另有一些人則認為物種中的種群或群體是自然選擇單位,還有的人認為個體是自然選擇單位。我曾講過,我寧可把基因看做是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因而也是自我利益的基本單位。我剛才所做的就是要給基因下這樣的定義,以便令人信服地證明我的論點的正確性。
自然選擇的最普通形式是指實體的差別性生存。某些實體存在下去,而另一些則死亡。但為了使這種選擇性死亡能夠?qū)κ澜绠a(chǎn)生影響,一個附加條件必須得到滿足。每個實體必須以許多拷貝的形式存在,而且至少某些實體必須有潛在的能力以拷貝的形式生存一段相當長的進化時間。小的遺傳單位有這種特性,而個體、群體和物種卻沒有。孟德爾( Gregor Mendel)證明,遺傳單位實際上可以認為是一種不可分割的獨立微粒。這是他的一項偉大成就。
現(xiàn)在我們知道,這種說法未免有些過于簡單。甚至順反子偶然也是可分的,而且在同一條染色體上的任何兩個基因都不是完全獨立的。我剛才所做的就是要把基因描繪為一個這樣的遺傳單位,它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接近不可分的顆粒性這一典型。基因并不是不可分的,但它們很少分開?;蛟谌魏尉唧w個體中要么肯定存在要么肯定不存在。一個基因完整無損地從祖父母傳到孫子女,徑直通過中間世代而不與其他基因相混合。
如果基因不斷地相互混合,我們現(xiàn)在所理解的自然選擇就是不可能的了。順便提一句,這一點還在達爾文在世時就已被證實,而且使達爾文感到莫大的憂慮。因為那時人們認為遺傳是一個混合過程。孟德爾的發(fā)現(xiàn)在那時已經(jīng)發(fā)表,這本來是可以解除達爾文的焦慮的,但天啊,他卻一直不知道這件事。達爾文和孟德爾都去世之后許多年,似乎才有人讀到這篇文章。孟德爾也許沒有認識到他的發(fā)現(xiàn)的重要意義,否則他可能會寫信告訴達爾文的。基因顆粒性的另一個方面是,它不會衰老,即使是活了100萬年的基因也不會比它僅活了 100年更有可能死去。它一代一代地從一個個體轉(zhuǎn)到另一個個體,用它自己的方式和為了它自己的目的,操縱著一個又一個的個體;它在一代接一代的個體陷入衰老死亡之前拋棄這些將要死亡的個體。
基因是不朽的,或者更確切地說,它們被描繪為接近于值得賦予不朽稱號的遺傳實體。我們作為在這個世界上的個體生存機器,期望能夠多活幾十年,但世界上的基因可望生存的時間,不是幾十年,而是以千百萬年計算的。
在有性生殖的物種中,作為遺傳單位的個體因為體積太大而且壽命也太短,而不能成為有意義的自然選擇單位。*由個體組成的群體甚至是更大的單位。在遺傳學(xué)的意義上,個體和群體像天空中的云彩,或者像沙漠中的塵暴,它們是些臨時的聚合體或聯(lián)合體,在進化的過程中是不穩(wěn)定的。種群可以延續(xù)很長的一段時期,但因為它們不斷地同其他種群混合,從而失去本身的特性。它們也受到內(nèi)部演化的影響。一個種群還不足以成為一個自然選擇的單位,因為它不是一個有足夠獨立性的實體。它的穩(wěn)定性和一致性也不足,不能優(yōu)先于其他種群而被“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