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道尊嚴”本指只有老師受到尊敬,所傳授的道理、知識、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為師之道的尊貴、莊嚴?!抖Y記?學記》有云:“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边@是“師道尊嚴”的出處。所以,古代有天、地、君、親、師之說。
“師道尊嚴”的含義雖在長時期的發(fā)展過程中不斷變化,但是其初衷卻提醒我們要尊道,尊有道之師。教育提倡尊師重道乃是教師職業(yè)使然,“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教師先善其德,能夠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yè),做到為人師表、關愛學生、誨人不倦、公平、公正,才能獲得師尊。
所謂師道尊嚴者,老師之尊嚴也。老師,傳道授業(yè)解惑者也?,F(xiàn)在就是園丁,呵護祖國的花朵,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按理說老師應當得到學生、家長以及全社會的尊重,可現(xiàn)實情況不是這樣。其實,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老師還是有一定尊嚴的??鬃娱T下三千學生,高足七十二人。顏回就曾說過:“汝在,回何敢死?”這樣的氣概,怕是一些標榜尊師的人也做不到吧。可見在那時,老師是很受尊敬的。新中國建立后,老師理應得到更多的尊重。但不幸的是,在十年浩劫中,老師竟被稱為“臭老九”,大部分老師被自己的學生批斗,下放到農村,甚至客死他鄉(xiāng)。這是中華民族的悲哀!
改革開放以后,在現(xiàn)實生活中,老師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尊重,但師道尊嚴真的被肯定了嗎?不是的。課堂上老師在講臺上講課,下面的學生吵吵鬧鬧,既影響老師講課又影響別的學生聽課,這是典型的不尊重老師。有的學生為什么不尊重老師?一是對學習不感興趣,于是就對教授他們知識、督促他們學習的老師表現(xiàn)得不尊重。這是學習目的不明確,這些人以為自己是在為老師學習。二是逆反心理。有的老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可能過于嚴厲,讓有的人產生逆反心理,繼而不尊重老師,甚至恨老師。這是不明白“嚴師出高徒”的道理。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21世紀的中國是科技、經濟飛速發(fā)展的一個時期,我們要努力縮短與世界發(fā)達國家的差距,甚至超過他們,使中華民族騰飛,這關鍵在教育,而老師是關鍵中的關鍵。營造一個“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大力發(fā)展教育,是中國成為世界強國的根本保證。
中國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大體有三層含義:一是老師“道尊”,即老師集信仰和知識于一體,尊重老師也是尊重信仰和知識;二是老師的“自尊”,即老師要通過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知識素養(yǎng)贏得學生敬重;三是老師的“他尊”,即有種種禮儀規(guī)范確保其他社會成員尊敬老師。
現(xiàn)今“師道”為什么沒有“尊嚴”了呢?首先,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的蛻變,使“道尊”傳統(tǒng)不再。在傳統(tǒng)社會,教學意味著學做人和學知識合二為一,學生常年跟隨老師,老師對學生言傳身教,師生關系親密無間乃至情同父子、堪比母子,學生對“恩師”的感激之情自然發(fā)自內心。在現(xiàn)代社會,教育重點在于傳授知識和技藝,大學基本采用分專業(yè)、分班級、分批次的集中授課方式,學生或會認識老師,但老師未必認識學生。師生之間缺乏共同信仰,更缺乏情感溝通,很難傳承“師道尊嚴”的文化傳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