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茨拉夫的宗教信仰深受祖母盧德米拉的影響,可他的母親最終都沒有信奉基督教,更對盧德米拉影響自己兒子信仰這件事耿耿于懷,于是,趁盧德米拉做祈禱的時候,從背后勒死了她。還有一種說法是,和她一伙兒的兩個貴族在布拉格西南郊叫做德津(Tetín)的地方把盧德米拉殺死了。不管誰在哪兒下的手,只要信仰對人的影響超過應該的限度,特別是沒有道德和法律的約束或者無力約束的時候,都可能發(fā)生超出常人想象力的悲劇,而悲劇的制造者,甚至可能因為有信仰支撐,傷害了別人還不覺得有負罪感。
不僅僅是宗教,還有對于權(quán)利的欲望,對于事業(yè)的野心,其實任何一種人們精神層面極端向往的東西,都具有宗教的性質(zhì),虔誠或者狂熱過度,而道德和法律不足,就很危險。這個普謝米斯里德家庭里,剛剛出了一件母親殺死祖母的事情,接下來,又出了一件弟弟殺死哥哥的事情,受害人就是瓦茨拉夫,這次和宗教無關(guān),主要是誰掌權(quán)。這件事情讓我們看來,幾乎是鴻門宴和玄武門的混合,父子翻臉兄弟成仇,逃不脫集權(quán)政治的特點。據(jù)說弟弟波列斯拉夫的兒子出生那天,邀請兄長來赴宴,但在路上安排了襲擊,瓦茨拉夫想到附近的教堂躲避,而弟弟已經(jīng)有了一不做二不休的決心,提前賄賂教士,把瓦茨拉夫擋在門外,最終他被殺死。這個地方叫老波列斯拉夫(Stará Boleslav),在布拉格東北郊區(qū)。教皇作露天彌撒那次,就選擇在瓦茨拉夫被刺殺的9月28日,地點也是老波列斯拉夫。而波列斯拉夫即位以后政績卓著,在加強領(lǐng)地建設和領(lǐng)土擴張上,都頗有作為,歷史學家對他的評價很高。也許是于心不安,他給殺死哥哥那天降生的兒子,取了個奇怪的名字,意思是“可怕的宴席”,他同樣信基督,還派女兒去羅馬要求教皇給波希米亞設立教區(qū)。多年以后的結(jié)局呢,波列斯拉夫雖然對這個民族貢獻斐然,但是,并沒有因為勝者王侯敗者寇的道理,就成為人們紀念的君主,也沒有因為弒兄的行為讓他從歷史中消失,歷史上叫波列斯拉夫的君主有好幾個,為了容易區(qū)分,人們送給他一個綽號,波列斯拉夫一世,殘暴的那個。雖然有的學者提出,當時可能并不是謀殺而是意外,但是,并沒有人為對捷克發(fā)展作出貢獻的波列斯拉夫找出眾多不得不殺兄的類似“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理由,他還是殘暴王。瓦茨拉夫倒是雖死猶生、永垂不朽,因為他的道德好,人們對他的印象是虔誠、謙卑、有教養(yǎng)、有智慧,而且,人類天生具有悲劇情結(jié),表彰“受難”、“殉教”的先烈,頌揚從容就義視死如歸的犧牲精神,瓦茨拉夫被追認為波希米亞保護神,還得到了“好國王”的稱號,雖然生前他還來不及有更多地作為,甚至沒有能夠保住自己的生命,身后卻騎馬昂頭,矗立在用他名字命名的廣場盡頭,當民族危亡時刻來臨,瓦茨拉夫會復活,并喚醒沉睡在大山里的軍隊,在沖過查理橋的時候,他的馬會被石頭絆倒,這時候,瓦茨拉夫便得到那把傳說中的神奇寶劍,有了這把寶劍,他將帶領(lǐng)軍隊把敵人一舉消滅干凈。
圣維特教堂最初建造是在公元925年,那時候當然不是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樣子,那是一座羅馬式圓教堂,現(xiàn)在已經(jīng)看不到了,后來擴建成長方形教堂的格局,最后建了后邊這部分鐘樓和雙塔??赡苷且驗椴粩喔脑?,教堂側(cè)面,也就是之前的黃金大門,正對著城堡中庭,有大片開闊地,當今教堂入口前面卻只有窄小的空間,距離穿過來的拱門很近,從拱門出來,就迎面看到高聳入云的龐然大物擋在眼前,有種出門見山的效果。
我記得最早不用門票就可以進入教堂參觀,后來需要購買門票,后來,又免費了,免費的原因是大教堂的所有權(quán)從教會轉(zhuǎn)移給政府,政府可以用納稅人的錢來做維護,這樣持續(xù)了幾年,旺季的時候,教堂外面每天都有長長的一隊人等待進門。大概覺得這樣不是長久之計,就又改了規(guī)矩,不能隨便進入,辦法是城堡的參觀票不漲價,但把教堂加到參觀項目里,就是說,依舊不收費,但僅限于購票參觀城堡的人才可以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