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王守仁自進學以來,所聽到的最痛快淋漓的一句話!一時樂得幾乎手舞足蹈起來。李東陽卻一點也沒有激動:“‘圣賢’雖然人人可做。但真要動起手來,卻又談何容易?必須能吃得苦,受得氣,忍得寂寞,下得功夫。立志,勤學,磨礪,徹悟。除此之外還有一步要走……”
“是什么?”
李東陽微微搖頭:“這個我也說不清楚,只知道是百尺竿頭再進一步,徹悟之后,再徹悟一次!”
一句話又把守仁給說糊涂了。
到這時候,李東陽已經(jīng)把眼前這個年輕人越來越看重,再說出話來也就有份量了:“賢侄聰明過人,是個翹楚之才,但人生在世頗多艱險困苦,‘聰明’二字并不足恃。我這輩子結(jié)識了不少人,大半都是聰明人??蛇@些聰明人很多都把腦子用到‘圓滑’上去了,一沾圓滑,俗氣入骨,再不會有什么出息。所以當年孔圣人給這些人起了個名字叫‘鄉(xiāng)愿’,最看不起他們。咱們今天初次見面,可我看賢侄身上倒沒有這圓滑的俗氣,反而狂放不羈,一身傲骨,難得!以后要多用功,多用功……”
守仁聰明得很,一聽李東陽說到正題上,趕緊就問:“要入圣學門徑,該在什么地方入手,先生能否指點一二?”
聽守仁問出“入手”二字,李東陽頷首微笑:“賢侄問得好。要想做學問,一定得有個入手的地方。在這上頭有兩位前輩的經(jīng)驗最好,可以學學?!?/p>
“哪兩位?”
“我中華上國尊奉儒家學說,是從漢武帝起的??烧媸前讶鍖W當成大學問苦心鉆研,卻始于宋。在宋朝出了兩位大儒,一位是朱熹老夫子,認為學問應(yīng)該從‘格物致知’入手,廣學博論,皓首窮經(jīng),他這一脈后世稱為‘理學’。另一位陸九淵先生和朱老夫子是朋友,他卻認為天下至理皆在人的心里,心即是‘理’,講究的是一切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思考所得就是道理,書看不看,倒在其次。所謂‘學茍知本,六經(jīng)皆我注腳’,后世把陸九淵的學問稱為‘心學’。宋孝宗淳熙二年,這兩位大宗師會于江西廣信鵝湖寺,各展胸襟,縱論圣學,史稱‘鵝湖之會’……”
守仁忙說:“這‘鵝湖之會’我聽父親說起過,朱子講的是微言大義,而陸九淵所論近禪,多半不通?!?/p>
一聽兒子說這話,王華忍不住皺起了眉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