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管好你家的約翰遜【語境誤解】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2 作者:(英)朱利安·巴吉尼


先生,為什么你找不出一個愿意離開倫敦的知識分子呢?

是的,先生。當一個人對倫敦感到厭倦的時候,他其實是對生活感到厭倦,因為倫敦能滿足你對生活的全部渴求。

——塞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

約翰遜博士多次贊頌倫敦,就好像它是一條已然確立的真理——表明對英國首都極度厭倦,就是承認對生活徹底絕望。不過即便約翰遜所說的那些話都是對的,對于愿意附和這句話的真理性以抒發(fā)對倫敦之熱愛的人來說,也還是遺留著許多問題。其中最明顯的是,這個觀點已經(jīng)過時 200年了。1801年,博斯韋爾(James Boswell)的《塞繆爾 .約翰遜的一生》(Life of Samuel Johnson)發(fā)表十年之后,倫敦的人口總數(shù)是 90萬; 2002年則達到740萬。要不是尚有許多歷史建筑被保留下來,約翰遜可能都認不出今天的倫敦了,更別說是用什么方式來評判倫敦是不是世界上最適合生活的城市了。

而且,對這段話的上下文稍稍核實就會發(fā)現(xiàn),它表達的甚至根本都不是約翰遜對倫敦生活的總體性贊揚,他說的只不過是“知識分子”的生活。

當然,那時候知識分子就意味著安逸的中產(chǎn)階級,并且一定是男性而非女性。在這個高級圈子之外的人,聰明也好,不聰明也罷,對倫敦感到厭倦可能并不是因為對生活感到厭倦,而是出于對更美好生活的渴望。

想想看理查德 .施瓦茨( Richard Schwartz)在《約翰遜時代的倫敦日常生活》(Daily Life in Johnson’s London)中的描寫:“茅舍和窩棚十分普遍。許多窮人在骯臟的房屋內(nèi)擠成一團。相當多的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作在地平面以下?!奔幢闶巧硖幖s翰遜所在的時代,也有大量合理的理由對倫敦感到厭倦。

在這個例子中,對語境的漠不關心通常不會招致反對。這些語錄呈現(xiàn)的是作者自己的生活,卻被人們草率地用來簡明扼要地表達一種普遍的觀點。我自己就曾脫離語境地引用葉芝的詩句“好人缺乏信念,壞人則狂熱到極點”,來贊美信仰的匱乏,但是葉芝在原詩中實際上是哀悼信仰的匱乏。同樣,當人們拿約翰遜的話出來顯擺的時候,他們無非是借用一些比自己說得更好的言語來表達他們的感受。然而,當我們拿某樣東西作為權威去評判,同時去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時,忽視語境就是不可原諒的。

另一個忽視語境的突出例子,是馬克思與恩格斯在 1848年《共產(chǎn)黨宣言》中的斷言:“無產(chǎn)者失去的只是鎖鏈。”即便是最守舊的馬克思主義者也不得不承認,基于工人階級的現(xiàn)況與150多年前的巨大差別,如果認為這句話還是真實可信的,就要給出證據(jù)。一個人不能妄想某一條在特定的歷史時刻與地點做出的斷言,僅僅因為經(jīng)年的反復使用就能變成真理。

大多數(shù)人都有自己最喜歡引用的名人名言,我們隨處使用它來表達并評價自己的信念。但是你最后一次回到原文出處,核實作者真正的意圖,是什么時候呢?試想一下: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那些你認為清楚而堅實的觀念實際上并不那么明確,而是比你所認為的更加有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