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意識隨著孩子長大,在不同年齡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一個一歲多會爬會走的孩子,會通過東爬西走,去自己想去的那個角落,或觸摸到自己想觸摸的東西。爬來爬去、摸來摸去的活動逐漸讓他們在15 個月左右產(chǎn)生了身體的獨立意識。
之后,他們下一階段的任務(wù)是爭取心理的獨立。和爸爸媽媽在街上走,他看見馬路邊上的螞蟻,要蹲下看,父母雖然不感興趣,但在旁邊等著,滿足了他的這個愿望,他就產(chǎn)生一種感覺,“我和別人的愛好可以不同,并且我的愛好可以被滿足”。如果大人在那個時候說“快走,快走,幾只螞蟻有什么好看的”,并把他拉走,他就會產(chǎn)生一種感覺“我的愛好無關(guān)緊要”。這種事情如果時常發(fā)生,孩子的自主意識就會減弱,就不會去敏銳地觀察環(huán)境,發(fā)現(xiàn)喜歡的東西和事情。
當一個三歲的孩子在公園玩得開心,不想回家,他在練習自己的獨立自主意識。當一個四歲的孩子自己在靜靜地擺弄幾個小玩具娃娃或飛機,按自己的想法來玩,他是在增強自己的自主意識。
自主不等于為所欲為、不聽話、執(zhí)拗。真正的自主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家長的一個責任是幫助孩子建立生活秩序感,該睡覺的時候睡覺,該上學(xué)的時候上學(xué),睡前要刷牙洗臉,適度、合理地和周圍的人分享。孩子學(xué)會在這些時候約束自己的行為,他們的自主意識才健康全面—我知道自己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但是,只有當孩子天生的自主愿望得到足夠的滿足,他們才能在家長的引導(dǎo)下學(xué)會在某些事情上約束自己。當孩子的行為過多受控,他們會選擇在不該反叛的時候反叛。比如該出門了,孩子可能故意拖拖拉拉;過斑馬線,家長讓快走,他反而慢走;在家看起來事事聽話,到了學(xué)校卻為所欲為。這樣的行為表示孩子的自主意識還處在混亂無序的階段,有待完善。
一個六歲的有健康自主意識的孩子是自己生活的導(dǎo)演。他在家長為他設(shè)立的日常生活的大框架下自主地生活,比如什么時候該睡覺、拜親訪友、做家務(wù)、去幼兒園等由家長合理地安排,但是框架下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孩子主導(dǎo)自己的生活—睡覺前和剛起床后干些什么,去親友家時帶點什么玩具和書來消遣,穿什么衣服,是不是四處熱情地和大人打招呼,把餃子包成什么樣,等等。
一個六歲的有健康自我意識的孩子腦中自然而然呈現(xiàn)的口頭禪是“我想做”,“我能做”,“我能試試”,“我要說服他們”,“有時我也要放棄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