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再有底蘊,義烏話也只是一種方言,而不是全國通用的普通話。當年在中小學的教學中盡管也有用普通話授課之類的要求,但還沒有要求老師普通話必須達到“一級乙等”之類的硬性指標要求。老師和學生都是義烏人,上課時說點義烏土話,或是說點帶著較濃義烏腔的普通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義烏話和很多南方方言一樣,沒有平翹舌音之分,沒有前后鼻音之分,平時溝通沒有問題,只是苦了我們當學生的,在拼音考試的時候多半只能靠猜答題。
到了初中后很多同學家里開始有了電視機,我們家也有了第一臺十四英寸黑白電視機,有了更多的機會接觸“正宗”的普通話后,忽然發(fā)現原來普通話里翹舌音還挺好聽,于是我也開始卷舌,只是什么時候卷什么時候不卷全憑感覺,結果一不小心,被人冠以普通話“標準”的評價。不過要想真的達到“標準”的水平可不能就這樣憑感覺繼續(xù)下去了。
怎么辦?
想到的辦法就是碰到發(fā)音不確切的就查字典,這是最累最笨的辦法,但也最有效。到后來幾乎做到了字典不離身,而且一直堅持到了高中。如同初一時無意中看到課本附錄中的音標發(fā)音圖從而無意識練習了英語的發(fā)音一樣,這次也是因為在別人夸我“普通話標準”的時候不想再說出“不標準”的普通話,我開始了語音的練習。
但到這個階段我也只是熱衷于練習普通話而已,而對于主持人、播音員這個職業(yè)開始有一點概念是從高中開始的,很大程度上還是受了哥哥的影響。哥哥大我四歲,心里一直有媒體情結,高中大學都是學校廣播站的播音員,他甚至說畢業(yè)后要做一名播音員,就像《新聞聯播》里那樣的播音員。哥哥最終也沒有當成播音員,反倒是受他影響的我最后走上了主持道路。
可能是因為普通話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喜歡唱歌的原因,高中時“拋頭露面”的機會越來越多了,先是每周一在臺上指揮全校師生唱國歌升國旗,后來參加了全市的卡拉OK比賽,再后來為全班同學讀報,再再后來在全班面前教同學們唱歌,到了高三的時候,我終于第一次在校廣播站播音,從此我的“主持生涯”開始了。
學校有個廣播室,連著每個教室的喇叭,如果學校有什么通知或是課間放點音樂什么的,都是在廣播室里操作。
廣播室成了我的第一個直播室。其實所謂節(jié)目就是放一些歌,當時《跟著感覺走》正流行,有一次在節(jié)目中我特意播放了由不同歌手演唱的《跟著感覺走》,在中間又即興加了一點串詞,也算是第一次“采編播一體”的操作了。
在節(jié)目里必不可少的當然還有“配樂朗誦”。朗誦是從小學開始就有的愛好,當時課文后面常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之類的要求。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每到早讀的時候我都會挑一篇能讓自己“有感情地朗讀”的課文大聲地、“有感情地”朗讀出來,類似高爾基的《海燕》這樣的文章都是我的最愛。反正是早讀時間,大家都很大聲,誰也聽不清誰的,怎么念以及念成什么樣都可以。
有了這樣的愛好,再加上有了廣播室這樣的平臺,把配樂朗誦加入節(jié)目中就成了一個很自然的決定了。于是當時在中學生中極為走紅的席慕蓉、三毛等人的作品經常在廣播里飄蕩,按現在的說法——有點小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