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燕南園57號的馮友蘭(3)

北大燕南園的大師們 作者:肖東發(fā)


他是在進入中國公學后不久開始學習“邏輯”的。有趣的是,那幾位教邏輯的老師,要么把英文的邏輯講義純粹當成一本英語教科書使用,要么自己也“實在不懂什么是邏輯”。馮友蘭倒很寬容,說:“我們也難怪這位老師,當時在中國,稍微懂得一點邏輯的人實在是很少有。”──然而,不懂邏輯的老師卻教出來一個一心想搞懂邏輯的學生,這豈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解答這事情的答案只有一個:興趣。

當時,全國僅北京大學一所高校設有哲學系──那時不叫“系”而稱“門”。因此,1915年馮友蘭在中國公學畢業(yè)后,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報考北大。

但是,北大雖然號稱有三個“哲學門”──中國哲學門、西洋哲學門和印度哲學門,實際開設課程的卻只有中國哲學門,而老師講課的內(nèi)容卻很不對馮友蘭的胃口,他覺得那些教授連哲學與哲學史的概念都搞不太清楚,實在令人失望。一年多以后,蔡元培任北大校長,開始著力改革,北大面貌為之更新,一大批各有所長的學者進入北大校園,帶來了一股清新的學術空氣。盡管馮友蘭不久之后就畢業(yè)離校了,沒有趕上1919年的五四運動,但新文化運動提出的“民主與科學”的口號對他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當五四運動爆發(fā)的時候,已回到開封教書的馮友蘭與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創(chuàng)辦了一份名叫《心聲》的刊物,以響應五四運動。馮友蘭在為《心聲》撰寫的“發(fā)刊詞”中寫道:“破老套而促進化:此本雜志之所以作也?!倦s志之宗旨,在輸入外界思潮,發(fā)表良心上之主張,以期打破社會上、教育上之老套,驚醒其迷夢,指示以前途之大路,而促其進步?!?/p>

就在這年秋天,馮友蘭考取官費留學,離開祖國,赴美國尋求“外界思潮”去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