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宋美齡領導搞了個戰(zhàn)時難童收容機構,辦了些難童學校,收容了很多沒有父母的逃難兒童,就是流浪兒。我父親也為這個事業(yè)資助了錢,還認養(yǎng)了好幾十個難童,每年到了過年的時候,他們就要來拜年,老太爺就要喊我們去陪他們聊聊,有男孩有女孩,二三十個,都是他當時收養(yǎng)的孤兒。
我們曾看到許多流亡學生與我父親的合影。學生們在這些照片上的題字,表達了他們對我父親提供學費讓他們念完各級學業(yè)的感激之情。然而,父親自己從不主動提及,在我們詢問時,他也只是簡單地解釋一下,似乎是一件微不足道,不足掛齒的小事。
據我所知,父親給南開中學捐獻了一所圖書館,叫“忠恕圖書館”。大伯學名康寶忠,父親學名康寶恕,故取此名——后來使父親很生氣的是,該學校把這個他捐贈的圖書館的名字改了,改成個什么紅旗圖書館。
父親為發(fā)展教育事業(yè),還多次給他兼任校董事的巴蜀學校捐贈經費。另外,父親還兼任了重慶求精中學、樹人中學和廣益中學等學校的董事。
他還在陜西西北大學經濟系設立了十名獎學金名額,稱“季琴獎學金”——取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他的父親,該校每年經濟系有十名優(yōu)秀學生可以得到這筆獎學金……
這些只是我所知道的很少的一部分情況,但由此可見,他對于教育事業(yè)的重視和貢獻。
我們學習上的開銷,只要說清楚情況,向他老人家要錢,不論要多少,他從來不猶豫,不打折扣地給我們。可是每月的零用錢,包括我們后來在北方上大學時的零用錢,他都嚴格掌握,不肯多給,怕我們變成“紈绔子弟”。他說:
“有錢人家的子女,壞就壞在錢上。”
我父親那么大的產業(yè),那么多錢,資助別人毫不含糊,自己卻很能吃苦。他這一點是很了不起的。
每一年,他都要帶上秘書、會計到各個分行去查賬,開一個小汽車,一個一個的分行去查。有時候到了川北一帶,只能住到“雞毛店”里,很簡陋的山村小店,吃飯連菜都沒有,豆腐干都起旋(開始變質)了,他叫店家洗干凈,蘸點醬油,照樣吃。到了晚上睡的是光板子床,又有跳蚤,父親還是照樣睡。連他帶去的這些秘書、會計都受不了啦,吃不下去,睡不下去,但是他還是該吃照樣吃,該睡照樣睡。我父親這個人啊,真是很能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