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居然曾是猶太之友(5)

大逆轉(zhuǎn)1919:希特勒反猶背后的歐洲史 作者:(德)拉爾夫·喬治·勞埃特


除此之外克肖還列舉了造成希特勒仇恨猶太人的其他原因,如“拒絕、孤立和越來越嚴重的困境”。在20世紀初的維也納,猶太人在經(jīng)濟、文化和媒體領域成就卓著,而希特勒卻始終只能混跡在社會底層。大部分生活在這個多瑙河畔的大都市里的猶太人都是中產(chǎn)階級。從東邊移民來此的東正教猶太人在維也納也隨處可見,他們十分窘困地生活在內(nèi)城區(qū)或者利奧波德城的猶太人貧民窟,占那里居民總數(shù)的2/3。希特勒在維也納所結(jié)識的猶太人也無非是兩類人:一類是和他一樣的窮光蛋;另一類則是出售他繪畫作品或者是為他提供生活所需的小商人。希特勒為什么要仇恨這些猶太人呢?

可是希特勒對猶太人的仇恨如果不是從維也納開始,那又是從何時開始的呢?是在他遷去慕尼黑的1913年5月嗎?當然在這個巴伐利亞首府也有許多激進的大德意志民族主義分子。其聯(lián)合會主席克拉斯在1912年用筆名出版了具有反猶傾向的《如果我是皇帝》一書,引起社會右翼人士的強烈共鳴。與此同時,慕尼黑當然和歐洲其他大都市一樣也有基于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知識分子“反猶沙龍”。不過由于巴伐利亞的獨立意識很強,大德意志的愿景在慕尼黑比起其他地方來沒那么受歡迎。慕尼黑人多為天主教徒,宗教信仰的差異也導致他們對猶太人的反感。而越來越多的猶太人從東邊遷來慕尼黑也使當?shù)厝水a(chǎn)生自衛(wèi)的心理。然而慕尼黑并非維也納,反猶主義在這里還不算太出格。

費斯特在書中寫道,在施瓦賓藝術(shù)家云集的小酒館,希特勒結(jié)識了新的朋友,“那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邂逅”。那里的人多偏左翼,抵制反猶主義。希特勒自認是藝術(shù)家,于是覺得反猶的立場不太符合自己的身份。所以在那段時間內(nèi)沒有人認為希特勒是反猶分子或者經(jīng)常把猶太問題掛在嘴邊。為什么他在極端反猶的維也納沒有萌發(fā)出仇恨卻偏偏在這里成為反猶分子呢?希特勒在他的自傳《我的奮斗》中理所當然地給出了答案。他在書中寫道,他在這個和種族主義維也納相差甚大的城市“考慮的是馬克思主義和猶太教的關(guān)系。……從1913年到1914年,我第一次在演講中斷言德國將來的問題就是要消滅馬克思主義”。

直到1914年的夏天,希特勒對猶太人的態(tài)度也沒有任何改變。那個時候他主要以畫水彩畫和鉛筆素描為生,只能勉強糊口。不過那時的他已經(jīng)感染上了極高的民族主義情緒,這一點有圖為證。照片拍攝的是希特勒于1914年8月2日在慕尼黑奧登廣場上和主戰(zhàn)的人群高唱愛國歌曲。在那一刻,沒有人關(guān)心誰是猶太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