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哈尼氏的論斷相關(guān)聯(lián)的還有別的一些說法,比如一位匿名生活在流浪人之家來自布呂恩的男子說:“希特勒和猶太人相處得十分愉快。他曾說猶太民族十分智慧,也比德國人團結(jié)。另一個流浪漢卡爾·霍尼氏也如是說。魯?shù)婪颉せ羲估帐窍L乩赵诹骼巳酥业淖詈笠粋€同志。一戰(zhàn)過去許久之后,他的女兒曾向他問起他老朋友希特勒的反猶主義,他不知道該說什么好。他說,在維也納的時候自己可一點兒都沒有覺得希特勒仇恨猶太人。哈曼對關(guān)于希特勒在流浪人之家里的猶太朋友和非猶太朋友的說法作了一個總結(jié),結(jié)論是:他們中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相信“當年那個和猶太人相交甚好的希特勒在成為政客后會變成德國反猶的首領(lǐng)”。
早期的希特勒曾是猶太人的朋友嗎?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希特勒作為一個藝術(shù)家,自然會理解傳統(tǒng)藝術(shù)觀中的世界主義,即審美開放性。然而認為希特勒是維也納仇猶分子的陳腐觀念始終占有壓倒性的優(yōu)勢。希特勒在自傳中這么說自己,布洛克、費斯特和其他一些學者也不加批評地接受了這一說法。而偏偏是哈曼和她的《希特勒的維也納》不得不一再被當做他們說希特勒早期即是反猶主義者的證據(jù)。英國歷史學家克肖反用了哈曼的觀點。因為她的書出版在克肖完成研究的數(shù)年之前,因此克肖在書中必須要參考哈曼的研究成果。于是他在書中提到了哈曼總結(jié)的一些證據(jù),然而卻給出了顛覆性的結(jié)論。他認為:“也許希特勒正如他自己所言,在維也納時期就開始仇恨猶太人。不過那會兒尚且只是個人觀點的表達,而非一個思考成熟的‘世界觀’。即使他在當時表現(xiàn)出了內(nèi)心的仇恨,在那樣一個被反猶主義深深毒害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中也不會被人注意。而只要他還需要猶太人為他提供生活所需,就必須隱藏自己真實的想法,甚至于要說出違心的話。這些話有可能就被理解成了他對猶太文化的贊嘆?!?/p>
按照克肖的說法(當然他無法為自己憑空的說法拿出任何證據(jù)),希特勒仇恨猶太人是因為自己的生活境遇,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母親的死。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歷史學家約翰·托蘭就提出過這個觀點。他甚至認為希特勒將母親的死亡歸咎于猶太醫(yī)生艾德瓦德·布洛赫,因而開始仇恨所有猶太人。但是克拉拉·希特勒之死并不能佐證這一觀點,因為希特勒一生都很尊重這位醫(yī)生。從18歲開始他就和這位醫(yī)生建立了良好的關(guān)系。1938年他作為“元首和帝國總理”搬到林茨時還贊賞地提到這位高尚的猶太人,并且日后幫助他移民去了美國。布洛赫醫(yī)生在美國曾說,青年時期的希特勒一定還沒有成為反猶主義者。他說:“他那會兒還沒有開始仇恨猶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