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國內還有另外的復雜情形。如果說德國陸軍參謀部是掌握德國內部各派勢力總聯合的鑰匙,那就有好幾雙手想取得這把鑰匙。這時,施萊歇將軍操有一種微妙的、有時具有決定性的勢力。他是那些謹慎而又具有潛在勢力的軍界人物的政治顧問。各黨各派對他都抱有相當的懷疑心理,并認為他是一個機敏而有能力的政治活動家。他的學識遠遠超過參謀部的軍事操典,非一般軍人所能有。施萊歇早就認識到納粹運動的重要性,并認為有加以遏止和控制的必要。在另一方面,他又從這種恐怖的聚眾滋擾的暴行以及日益擴張其勢力的沖鋒隊這一支私人軍隊中看出,要是他在參謀部的同事們運用得當,其中有一種可以利用的武器,也許可以利用來重新確立德國的偉大地位,而且說不定還可以確立他自己的地位。施萊歇帶著這個念頭,在1931年開始和納粹沖鋒隊參謀長羅姆進行秘密策劃。于是,兩件重大的事情就同時進行了。陸軍參謀部同希特勒勾結;而施萊歇卻又在這當中同希特勒的主要助手并且可能成為希特勒勁敵的羅姆,進行他的個人陰謀活動。施萊歇同納粹黨內的革命派接觸,尤其是同羅姆的接觸一直在進行,直到三年后他們兩個被希特勒下令槍斃的時候為止。自此以后,政治局勢就簡單多了,對剩下來的人也好辦得多了。
*???*???*
這時,經濟風暴襲擊到德國來了。美國各銀行鑒于國內債務日益增多,都不肯增加極不合算的對德貸款。影響所及,弄得德國各地的工廠紛紛倒閉,許多企業(yè)也突然破產,而這些工廠和企業(yè)都是德國和平復興所依賴的基礎。1930年冬季,德國的失業(yè)人數增加到二百三十萬人。與此同時,賠償問題又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在過去三年內,美國總代辦吉爾伯特先生,作為協約國代表,曾接收協約國要求德國償付的巨額賠款,其中包括付給英國的賠款(當時經我之手自動轉交到美國國庫)。這種做法肯定是不能持久的。早在1929年夏季,美國委員楊格先生在巴黎曾草擬、提議和要求商討一個極其重要的減低賠款的計劃,這個計劃不但對賠款的償付定出最后的限期,并且使德國國家銀行和德國各條鐵路脫離協約國的控制,此外又提出了撤銷賠償委員會而另設國際結算銀行。希特勒和他的國家社會主義運動就同以商業(yè)巨頭胡根堡這個殘暴的、曇花一現的人物為代表的并在一定程度上以他為首的工商業(yè)利益集團聯合起來。他們發(fā)動了一次徒勞的然而是野蠻的運動來反對協約國所提出的這個影響深遠而寬大的通融辦法。德國政府使盡了氣力才勉強使德國國會僅僅以二百二十四票對二百零六票通過了“楊格計劃”。外交部長施特雷澤曼這時在病重垂危之中,他在死前辦了最后一件事:使協約國答應遠在凡爾賽和約規(guī)定的期限之前把協約國軍隊撤出萊茵蘭。
但是德國的群眾對戰(zhàn)勝國的明顯讓步,大都反應冷淡。在早先,或者在關系不那么緊張的情況下,這些讓步或許會被認為是走向和解和實現真正和平的一大步。但是現在,德國廣大群眾正面臨著無時不在的、陰暗可怕的失業(yè)恐怖。中產階級因馬克的貶值早已破產而不得不鋌而走險。國際經濟的壓力削弱了施特雷澤曼在國內的政治地位。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和以胡根堡為首的資本巨頭對他進行猛烈的攻擊,終于把他推翻。1930年3月28日,天主教中央黨的領袖布呂寧出任總理。
*???*???*
布呂寧是威斯特伐利亞的天主教徒,是一位愛國者,一心想以現代民主政治的形式來重建以前的德國。他繼續(xù)推行拉特瑙先生在遭暗殺前所擬定的為戰(zhàn)爭作準備的工業(yè)計劃。他還力圖在越來越嚴重的混亂中維持財政的穩(wěn)定。他的關于經濟節(jié)約和裁減文官人數及俸給的方案,并不為人們所歡迎。怨恨的潮流更為洶涌。在興登堡總統的支持下,布呂寧解散了敵對的國會。在1930年的選舉中,他在國會中占多數。他現在就用最后一次明顯的努力,號召舊德國的殘余勢力來反對復活起來的、暴烈的和卑劣的國家主義派的騷動。為達到這個目的,他第一步就是要設法確保興登堡再被選為總統。布呂寧總理希望有一個新的而又明顯的解決辦法。他認為只有恢復帝制才能使德國獲得和平、安全和光榮。如果興登堡再度被選為總統,那他又是否能夠勸動這位年邁的元帥,在他的最后任期中充任攝政,以便在他死時復辟帝制呢?這個政策如果成功,就可以填補目前希特勒顯然正要跨進的德國最高權力的真空。從全部情勢來看,這是一條正確的道路。但是布呂寧怎么才能夠把德國引導到這條路上去呢?正在傾向希特勒的保守派,或者會因為看到德皇威廉復辟而回轉頭來;但是無論社會民主黨還是工會內的勢力,都絕對不允許老德皇或皇太子卷土重來。布呂寧的計劃并不是要重建第二帝國,他是想建立一個英國方式的立憲君主政體。他希望在德皇太子的兒子中能夠有一個可以成為立憲君主的適當人選。
1931年11月,布呂寧便把他的計劃向決定一切的興登堡密陳。這位年邁的元帥的反應是激烈而奇特的,他大為驚訝并表示極端反對。他說,他認為他自己只是受德皇委托的人。任何其他解決辦法都是對他的軍人尊嚴的冒犯。他所信奉的君主政體,與在皇子中挑選一人當皇帝的辦法是不能協調的?;饰坏姆ńy,是絕對不容破壞的。同時,因為德國人既不愿德皇返國,那么在德國就只剩興登堡自己了。他說到這里為止。沒有妥協的余地。他說:“我在這里,我就留在這里。”布呂寧和這位年老的將軍作了一番激烈的、也許長時間的爭論。這位總理有一個強有力的理由:除非興登堡肯接受這個雖然不合正統的君主政體的解決辦法,否則革命的納粹獨裁就一定會出現。可是雙方沒有達成任何協議。然而,不論布呂寧是否能使興登堡回心轉意,再選興登堡當總統之舉卻是非辦不可的,因為這至少可以避免德國在頃刻之間有發(fā)生政治崩潰的危險。布呂寧的計劃的第一階段是成功的。在1932年3月實行的總統選舉中,第二次投票結果,興登堡取得多數,擊敗了他的勁敵希特勒和共產黨的臺爾曼而再度當選。可是現在又必須應付國內經濟形勢和對歐關系了。裁軍會議正在日內瓦召開,而希特勒又掀起了一個喧鬧的運動來反對凡爾賽條約所帶給德國的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