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護民官特權這么大的權力,可以輕易地落入奧古斯都一個人的手里呢?原因可能有兩個:
第一,元老院被奧古斯都丟出的終止執(zhí)政官連任的誘餌,引得欣喜不已, 結果落進了圈套里。
第二,護民官制度從公元前494 年開始實施,已經存在了500 年,是一個羅馬人耳熟能詳?shù)闹贫取R苍S是太習以為常,誰都沒想到這個制度還會有什么新的用途。其實最早想到這個制度的新用途的是愷撒,可是他還沒來得及使用就遭到了暗殺。不用我說,相信大家都可以想象得到,對于獲得護民官特權之事,奧古斯都在《功業(yè)錄》中只字未提。因為護民官特權中的否決權的行使,正是羅馬向帝制轉型的關鍵所在。
奧古斯都獲得的護民官特權,對他一手創(chuàng)立的“內閣”的運作也有著正面的推動作用。
羅馬的內閣直譯為“第一公民的輔助機關”,由“第一公民”本人奧古斯都和兩位執(zhí)政官,以及重要官署的代表,再加上元老院抽選出的15 位議員所組成。除了“第一公民”,其他人都是一年的任期。
內閣設立的當初,奧古斯都不僅是“第一公民”,還和阿格里帕一起擔任著執(zhí)政官。根據(jù)羅馬法律,執(zhí)政官具有否決權,因此奧古斯都并不擔心他推行的政策會受到阻撓。然而,在公元前23 年,他辭去了執(zhí)政官職務以后,內閣的決議就會出現(xiàn)因執(zhí)政官否決而導致夭折的可能性。這個時候,護民官特權就發(fā)揮作用了。
雖然羅馬法律規(guī)定,執(zhí)政官和護民官兩者的否決權具有相同的效力,可是奧古斯都并不只是共和時期10 位護民官中的一分子而已,他是護民官特權唯一的享有者,也是羅馬的“第一公民”,更何況,他還是超越了這些職位、高高在上的尊貴的“奧古斯都”。事實上,內閣完全操控在奧古斯都一個人的手里。
講到這里,大家都會對《功業(yè)錄》中奧古斯都所言及的“我的威信雖在萬人之上,但我的權力從未超越過任何一位同僚”苦笑不已吧。 那個時候,內閣中的元老院成員已從 15人增加到了20人,不過元老院對于國政的影響力已經不是人數(shù)多寡的問題。即便如此,元老院對于能有 20位議員抽選入閣還是十分滿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