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外匯政策,一度讓外匯調劑市場異?;钴S,效果立竿見影。到1987年年底,我國外匯收支總額已達700多億美元,外匯儲備總額由1981年的66.1億美元增加到1988年的175.5億美元。隨著對外開放步伐地不斷加快,外匯流量也自然不斷增加,這為外匯調劑市場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于是,國家繼續(xù)趁熱打鐵。1988年年初,國務院又推出一個決定——全面推行對外貿易承包經營責任制,同時也給國家外匯管理局提出要求,外匯調劑工作是外貿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需要有關方面進一步解放思想,切實配合。
政令如山,外匯調劑市場自然不敢怠慢,開始披星戴月地迅速狂奔:
首先,國家外匯管理局一馬當先,在北京設立了全國外匯調劑中心,并責成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以及計劃單列城市設立外匯調劑中心或外匯交易所。其次,進一步放開外匯調劑價格,可根據外匯供求狀況實行浮動。另外,外匯調劑的范圍也進一步擴大,各地方、各部門均可通過外匯調劑中心買賣外匯,而外商投資企業(yè)與國營、集體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之間,也可以相互調劑外匯,甚至在部分地區(qū)開始試行個人外匯調劑業(yè)務。
很快,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外匯調劑市場體系就逐步明朗并日漸成熟發(fā)展起來。
場內有調劑,場外就有空間。
尋找商機本就是生意人的天職。黃牛們對市場非常敏銳,很快發(fā)現,外匯的私下調劑雖然是在官方價格的指導之下進行的,并且明面上具備1元人民幣的調劑額度。但是,實際的貨幣兌換價格,卻是協商出來的!
協商,就是大家有得談,利潤空間本就不小,雙方或多方利益均沾的話,買賣沒有做不成的。因此,原先勤勤懇懇倒騰僑匯券和外匯券的黃牛們的老黃牛精神被再次激發(fā)出來,他們隱約覺察出,所謂“券”這種中間憑證的存在意義已經不大了,被趕出市場是遲早的事兒,這么“有利”的政策條件,直接在調劑縫隙中做文章更有前途。
于是,黃牛們華麗轉身,地下外匯買賣生意全盤“錢莊化”,一個灰色的金融產業(yè)鏈條開始布局天下。
6 第一次交易
陰差陽錯地當了會計,盡管高建明知道,這個工作不是自己的歸宿,但總得給幫助自己的人一個交代,于是,他表面上干得很是踏踏實實,可心里多少還是有點郁悶。于是決定靜以待變,等待機會。
高建明是個很善于總結的人,早在上中學時就形成了“君子一日三省”的好習慣。每每下班回到自己小小的宿舍,他就會回顧自己畢業(yè)后的種種經歷。往事歷歷,教訓卻只有十六個字:年輕氣盛、不諳世事、鋒芒太露、自以為是。
他深深體會到,社會根本不是哪個人的一己之力就能改變,相反,人主動去適應社會才是正途,整日怨天尤人,抱怨命運不公,那是祥林嫂,絕不是他高建明。路是自己走的,交通規(guī)則(社會風氣)早成定式,打左燈向右轉,別人看著必然不順眼。所有的錯誤和挫折都是因為自己的判斷失誤造成的,一切,都需要適應和學習。
因此,有時候高建明回到學校,或者遇到后來的小師弟們,都苦口婆心地告訴他們:社會最不缺的就是人才,只要有根棍子,都能撬動地球。就業(yè)時千萬不要太挑剔,不要自以為是人物,毛澤東逝世前全國人民心里都想,沒有他老人家大家可怎么過?國家會怎么發(fā)展?到頭來,時間照樣延續(xù),歷史車輪一樣繼續(xù)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