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明初百廢待興,國家缺少糧食,為了保證糧食供應、軍需,朱元璋舉全國之力興辦農業(yè),對于非農業(yè)自然要予以限制。否則農業(yè)不興將影響政權的穩(wěn)定。
第四,對于海外諸國心存蔑視。這是歷代帝王的通病,天朝上國的思想延續(xù)了整個中國封建社會,在他們眼中海外諸國都有求于中國。
第五,倭寇騷擾。因為蒙古對日作戰(zhàn)、室町幕府孱弱等原因,日本處于分裂狀態(tài),倭寇自元代開始就侵擾中國。為了防范倭寇而禁海。
第六,根據(jù)隋唐伐高麗、元朝伐日本的前車之鑒,對于對外戰(zhàn)爭有著一種恐懼。因此,對海外諸國持懷柔政策。
第七,明初商品經濟不發(fā)達,每年不過20萬兩(當時是以糧食作為稅收,1石糧折1兩銀)的稅收,對于明政府來說沒有大規(guī)模的海外貿易的沖動。然而,明初統(tǒng)治者忽略了這一點,即明初商稅的不發(fā)達是戰(zhàn)爭所致并非商品經濟實力不濟。歷史上宋代的商稅收入達千萬兩,南宋甚至達到了數(shù)千萬兩的規(guī)模,元代也有五百萬兩左右??梢姡煸霸谶@點上是糊涂的。
在明朝二百多年的統(tǒng)治中,官方的海外貿易占GDP的比重一直都非常小。例如,官方統(tǒng)計的海外貿易稅收在1574年是最多的,為2.9萬兩白銀,而該年度財政總收入為400萬兩白銀,所占比例不過0.7%。黃仁宇教授將明代的稅賦劃分為田賦、鹽課和雜色收入,而雜色收入包括國際貿易稅收(即“番舶抽分”)。
1570—1590年,明朝的國際貿易稅收僅為7萬兩白銀,僅占雜色收入378萬兩白銀的1.86%;如果將田賦、鹽課等計算在內,則明代國際貿易稅收的比重就會更低,僅為0.22%。
第八,限制走私。因為從唐代開始,隨著海外貿易的發(fā)展,東南沿海地區(qū)的走私現(xiàn)象就很嚴重。走私的主要商品就是鹽,為了保證民眾對鹽的需求,朱元璋開始對鹽業(yè)走私進行打擊。還有一點請注意,張士誠、方國珍兩人都是靠販私鹽起家的。
在實行海禁的同時,朱元璋以及歷代明帝王對于“朝貢貿易”極為支持。究其原因,一是為了彰顯繼承元朝的法理;二是為了掌控海外貿易。為了管理海外貿易,早在1367年12月,朱元璋便在江蘇太倉的黃渡鎮(zhèn)設立了市舶司。其后,因為陳友諒、張士誠的一些殘余勢力經常假冒商船襲擾朱元璋的軍隊,朱元璋也深感其地與南京過于接近不利于安全,所以在兩年多以后的1370年2月便撤銷了市舶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