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 二(3)

高陶事件始末 作者:陶恒生


苦撐待變,和比戰(zhàn)難

首先要談的是那位“低調(diào)俱樂部”的題名人胡適之和當時以汪精衛(wèi)為首的那些“低調(diào)”人士的異同。在汪派人士看來,第一,中日軍力懸殊太甚。中國雖被迫不得已而奮起抗戰(zhàn),但是抵抗至山窮水盡之時,尤其在1938年夏秋之際,國土精華盡失,真已到內(nèi)無糧草,外無救兵的絕境。若論抗敵武裝,我軍已無一個完整之師,可以繼續(xù)作戰(zhàn)。若論外援,蘇聯(lián)的有限軍援之外,英美和其他民主國家可說無片甲之贈,而美國的戰(zhàn)略物資,且源源注入敵國,此仗如何打得下去?打不下去了,為拯民于水火,就應(yīng)該對日謀和,這本是順理成章的事嘛。

再者,在他們看來,中國如不知己,不知彼,不顧一切,糊涂地打下去,等到西南盡失,國府被迫退入新疆,則國民黨勢將依賴共產(chǎn)黨為生,中國就要做蘇聯(lián)的附庸,其慘將有甚于做日本的殖民地也。(筆者附注:那時國府曾在重慶浮屠關(guān),后改名復興關(guān),設(shè)立了一個“中央訓練團”,正在集訓文武干部,以事抗戰(zhàn),汪氏曾譏之為“在糊涂關(guān),訓練了一批糊涂蟲,打一個糊涂仗”,云云。)這就是當時汪派失敗主義者的心態(tài)。

胡適那時對戰(zhàn)局的悲觀,原不下于汪派的低調(diào)人士。胡且親口告我說,“他們(指汪派)是愛國的”。但是胡適自己盱衡全局,卻覺得“戰(zhàn)難和亦不易”。汪派人士希望把“謀和”與“投降”分開。胡適就棋高一著,知其不能了。高陶兩君,還知懸?guī)r勒馬,于緊要關(guān)頭,掉頭逃去。而汪氏本人,陷入太深,悔之已晚。他最后雖差免于槍斃的下場,然以漢奸罪名,遺臭史策,也就夠慘的了。

所以胡適當年雖然也是反戰(zhàn),但是他也知道,求和更難。既能打“就打一下”嘛,能拖,那就不妨慢慢拖下去。并強調(diào)要“苦撐待變”。胡之所謂待變者,他認為西方民主國家,尤其是美國,遲早必會卷入亞洲戰(zhàn)場。一旦美國卷入中日之戰(zhàn),那末“最后勝利”就“必屬于我”了。胡適這項消極中的積極,悲觀中的樂觀,后來的歷史證明是完全正確的,不幸那時的汪派人士,卻見不及此也。嗚呼。(胡適這一“和比戰(zhàn)難”的妙語,延至二戰(zhàn)后,國共內(nèi)戰(zhàn)時,他仍作如是說。可是戰(zhàn)后的歷史發(fā)展,已屬文化轉(zhuǎn)型的另一階段,國民黨理論家,對此了解不夠,苦撐無以待變,國民黨政權(quán)就垮臺了。)

自覺清醒,實是愚昧

還有,汪派低調(diào)人士之失,是失在他們的共同“次文化”。這批人士只是一窩清一色的都市小資產(chǎn)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畏首畏尾的中年白面書生。算盤打得太清楚。在英語上叫做calculative,自覺眾睡獨醒,考慮周詳,以一種單純的共同語言,你唱我和,自以為是。殊不知處亂世,當大事,往往都是,乘勢而為之的。孟子曰“有智不如乘勢”,是也。

抗戰(zhàn)初期,全國上下,激于同仇敵愾之心,大家都忘其所以,而大叫其“抗戰(zhàn)到底”和“焦土抗戰(zhàn)”。與日偕亡之心,正是普遍的民氣,青壯年尤然,軍人更是如此。“焦土抗戰(zhàn)”一辭,原是李宗仁第一個叫出來的?!翱箲?zhàn)到底”,更是蔣介石、馮玉祥以下,全國軍民的口號,響徹云霄。這正是軍事學上所說的“士氣”嘛。而汪氏一小撮,偏要不以為然。某次汪精衛(wèi)曾問馮氏,“底”在何處?馮說打到“日本無條件投降”便是底。這在汪氏這個秀才聽來,簡直是一個丘八的狂妄無知。所以汪副總裁就要向全國廣播,呼吁大家要講老實話,大家要負責任。

但是像汪精衛(wèi)、胡適、陶希圣等,頭腦太清楚的士大夫,在當時必是少數(shù)中的少數(shù)。在那個敵人瘋狂進攻,我們瘋狂抵抗的血淋淋全民抗戰(zhàn)之際,大家都有其“拼掉算了”之心,哪顧得許多。所以像李宗仁、馮玉祥這樣的人,才是當時的絕大多數(shù)的絕大多數(shù)啊。幾個秀才在這股抗戰(zhàn)的狂潮熱浪里,算個屁?而秀才不知也,這是當秀才的悲哀,與國事何補?

我全民族在抗倭戰(zhàn)爭中,那股拼命的精神,是非身歷其境的過來人,所能想象于萬一也。君不見,我們抗戰(zhàn)已抗了七年有半,全民疲窿殘疾,但是政府忽然號召“青年從軍”,一聲令下,全國知青之蜂擁參軍,直如狂潮烈火。各地皆名額爆滿,勢不可遏。當年從軍青年,今已耄耋老人,百年回首,真情如昨日也。其實如抗戰(zhàn)再打八年,這種青年愛國之情,也不會隨時間消滅的。這實在是當年日寇侵華,太狂妄、太無理,所激發(fā)出來的敵愾之氣,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這股氣,事實上,至今未熄,何況當年。有心人且看看近時港臺和海外,保釣人士之前仆后繼,對日索賠,今日在世界各地,仍是如火如荼,就可領(lǐng)略一二矣。這股氣目前在大陸,暫被壓制,否則也是白浪滔天的。關(guān)于這股氣,我們寫歷史的倒要勸勸,今日寶島上面的,崇日戀日,策動臺獨的仕女們,稍留意焉。不要忽略這場余燼猶存的民族烈火才好。

抗戰(zhàn)八年,說穿了就靠這股氣維持下去的。而這種民氣則非當時“低調(diào)俱樂部”諸公,所能體會和掌握的了。他們自認為聰明理智,眾睡獨醒,為國家民族百年之計去通敵謀和,其實是愚不可及。這群邊緣政客,在抗戰(zhàn)陣營之中,代表性實在太小了,一意孤行,誤國誤己,怎能不淪入漢奸之列呢?但是這杯致命的毒酒,正如陶公所說,他只喝了半杯,便狠命地吐出了。陳公博、梅思平等,則呷而不吐,最后只有被押上法場,槍斃了事。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豈不可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