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冬天,日本人策動漢奸,提出“華北自治”。國民革命軍第29軍軍長宋哲元,召集談話會,命令教育界免開尊口。與會者惶惑不安,惟北大文學院院長胡適挺身而出,措辭激烈地反對自治。胡適還不知道,蔣介石已指令宋哲元、章士釗、曹汝霖,滿足日本人的要求,組建自治機關。于是,“一二·九”學潮爆發(fā)了。
12月16日,學生們舉行規(guī)模更大的“一二·一六大游行”,宋哲元要大刀隊去阻止學生,士兵們哪里忍心用砍日本人的刀去傷害徒手的學生,他們只好用大刀背兒,推搡學生,以減輕傷害。即便如此,胡適還是發(fā)表了《再論學生運動》,強調開明的政府應該努力做到讓青年人心悅誠服,不應該摧殘任何監(jiān)督政府的勢力。他譴責第29軍傷害學生,是絕對不可饒恕的野蠻行為,是軍隊的恥辱。
12月24日早晨6點,清華大禮堂門前,梅貽琦校長和葉企蓀教授目送著南下宣傳救亡的學生們遠行。這些學生在南京散發(fā)反蔣傳單,被捕后逐返北京。他們后來才知道,葉教授密派體育教師沿途打前站,他們被捕后,又是葉教授托朋友斡旋,才使大家返回清華。
此時,清華學生看到范長江寫的《成蘭紀行》,得知紅軍已結束“長征”,完成了從南向北的撤退轉移。但他們不知道,不久后,清華也將有一次長征,路線剛好與紅軍相反。他們將穿越廣大的國土,從北京繞道湖南,然后再次南撤,在云南度過八年時光。
1936年年初,顧毓秀院長未雨綢繆,他動用20列火車,向武漢轉移清華財產。與此同時,宋哲元派500名憲兵闖進清華,抓走蔣南翔和姚依林,隨后他們又被清華學生搶了回來。
當晚,宋哲元指揮3000將士,把清華園包圍得水泄不通,一部分士兵抱著機關槍,跳墻而入。但蔣南翔已躲進鍋爐房,由工友掩護;姚依林藏在清華文學院院長馮友蘭教授家;韋君宜躲在清華中文系主任朱自清教授家。此時此刻,幅員遼闊的華北,真的像蔣南翔說的那樣,再也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于是,更多的人投入救亡,以圖強國濟世。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發(fā)動西安兵諫,扣留蔣介石,全國一片驚慌。大批大批的群眾走上街頭,強烈要求處決張楊,還權于蔣。朱自清憤怒以極,怒斥張、楊胡亂動作,幫了日本人的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