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開啟王朝最后十年的“新政”

歷史總是令人嘆息 作者:肖剛


  

20世紀的頭一個月,在八國聯(lián)軍炮口下逃出北京的慈禧太后以皇帝的名義下詔變法,由此開始了晚清最后十年所謂的“新政”時期。面對庚子國變以后的社會危機和日益迫近的革命,它帶有了濃濃的王朝自我挽救的意味。而一個曾經(jīng)極力撲殺維新變法志士的人物,此時卻又極力倡導(dǎo)“變法”,真是一種歷史的嘲諷。所以,人們都稱之為“假維新”,以區(qū)別于戊戌年間那場以救亡圖存為目的的維新運動。

從義和團運動到八國聯(lián)軍侵華,幾個月之間中國社會經(jīng)歷了一場巨大的震動。朝野上下,幾乎都感受到了這一非常之變所帶來的強有力的震撼。津京陷落之后,西方列強雖然沒有把西太后列為“首禍”,卻以另一種方式“懲辦”了她:把她趕出了深宮,使她在倉皇“西狩”途中親嘗了顛沛流離之苦的滋味,幾乎喪盡了皇太后昔日的威嚴?!皟蓪m微服出走,間關(guān)道途,晝餐無糗檐,夕休無床榻,饑寒贏瘁,有平民所不堪者,況萬乘之尊乎?”西太后不無辛酸地自述過這段經(jīng)歷:“連日奔走,又不得飲食,既冷且餓。途中口渴,命太監(jiān)取水,有井矣而無汲器,或井內(nèi)浮有人頭,不得已,采秫秕稈與皇帝共嚼,略得漿汁,即以解渴。昨夜我與皇帝僅得一板凳,相與貼背共坐,仰望達旦?!蓖炊ㄖ?,不能不有所“振作”,不能不引出一點反思:“自播遷以來,皇太后宵旰焦勞,朕尤痛自刻責,深念近數(shù)十年積習(xí)相仍,因循粉飾,以致成此大釁,現(xiàn)在議和,一切政事尤須切實整頓,以期漸圖富強。”“我中國之弱,在于習(xí)氣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文法者庸人藉為藏身之固,而胥吏倚為牟利之符;公事以文牘相往來,而毫無實際,人才以資格相限制,而日見消磨。誤國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边@段話用光緒皇帝的口氣表達了西太后的心理,有責人之意而無罪己之心,但多少還是觸及了中國根深蒂固的弊病。這是一個頑固冥鈍的人物在嚴酷的時勢逼迫下產(chǎn)生的一點反思,是一種遲來而又易逝的反思,但它畢竟促成了“新政”的開場,揭開了晚清最后十年“變法自強”活動的序幕。

1901年1月29日,西太后以光緒皇帝的名義在西安頒布了“預(yù)約變法”的上諭,承認了在“萬古不易之常經(jīng)”外,沒有一成不變之治法。并明令“著軍機大臣、大學(xué)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國大臣、各省督撫,各就現(xiàn)在情形,參酌中西政要,舉凡朝章、國故、吏治、民生、學(xué)校、科舉、軍政、財政。當因改革,當省當并,或取諸人,或求諸己,如何而因勢始興,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武備始修,各舉所知,各抒己見,通限兩個月,詳悉條議以聞?!比藗兙靡粤?xí)慣于摘引此諭中的這樣一段話:“蓋不易者三綱五常,昭然如日新之照世;而可變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以說明其用心可惡。的確,這是對“新政”的一種限制?!叭V五?!笔蔷S系中國傳統(tǒng)社會秩序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是傳統(tǒng)社會倫理的核心,久已被視為傳統(tǒng)文化中萬世不易的“體”,是規(guī)范人們行為的至上準則。對其不可變易性的強調(diào),說明它并沒有逃出洋務(wù)自強運動的軌跡。因此,人們往往把它同洋務(wù)自強運動相比照,認為前者是后者的翻版。然而問題并不那么簡單,在同一道上諭中還有另一段話:“舍其本源而不學(xué),學(xué)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強耶?”這里的“本源”究為何物,難一言以斷。但它至少已經(jīng)超出了西藝的范圍則是無疑的。用“皮毛”稱洋務(wù)自強運動,其所求者,當更深于“皮毛”。這層意思反映了極守舊者在嚴峻時局下的某種變化。

同年2月,清政府再頒上諭,在懺悔庚子之變的同時,重申了變法之意。要求大臣去私心破積習(xí),力行實政?!八哉佌佌a諭者,則以振作之于因循,為興衰所由判;切實之與敷衍,即強弱所由分?!辈弧罢褡鳌保粚嵙Α白兎ā?,就沒有出路。4月,設(shè)立督辦政務(wù)處,議商變法條陳。派奕劻、李鴻章、榮祿、昆岡、王文韶、鹿傳霖為督辦政務(wù)大臣,劉坤一、張之洞為參與大臣。8月20日,即西太后與光緒帝離開西安“回鑾”前四天,以慈禧太后的名義再發(fā)文告,表示清政府立意“變法”的決心:“爾中外臣工,須知國勢至此,斷非茍且補苴所能挽回厄運,惟有變法自強,為國家安危之命脈,亦即中國民生之轉(zhuǎn)機。予與皇帝為宗廟計,為臣民計,舍此更無他策?!币环N求生的本能或王朝自救的意識終于把一個油干燈枯的滿清王朝推上了改革之路。督辦政務(wù)處的設(shè)置,“舍此更無他策”的自覺意識,以一種從未有過的姿態(tài)顯示了曾經(jīng)撲殺或仇視過變法的人物所表現(xiàn)出來的變法決心。但組成督辦政務(wù)處的大多數(shù)人物又以他們各自的經(jīng)歷說明了清王朝夾袋中人才已盡。以舊人而包辦維新,以中古的人來推進近代的事業(yè),是不會有希望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