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徐克的分寸感(1)

刀與星辰:徐皓峰影評集 作者:徐皓峰


客串形象

看華人世界幾大導演的照片,大多是較易溝通的善良模樣,如李安、吳宇森,而徐克一臉流民的孤寂。他是越南華僑,但這一出身不足以解釋。

這位先生早期喜歡在自己電影里演上個小角色。外國導演多把最酷的小角色留給自己,法斯賓德和波蘭斯基要演地下組織的頭(《莉麗瑪蓮》、《唐人街》),想表達一種陰狠的魅力,可他倆一個娃娃臉一個小瘦子,只能說滿足了一下自己。

香港導演較好,在自己的片子中扮可愛,如黃百鳴、王晶,出鏡率奇高。至于徐克,自我解嘲到了自我貶損的程度,演成了丑角(《新蜀山傳》、《夜來香》)。徐克在電影中的形象為——與周圍的人交流不上,想起什么是什么,一個嚴重的神經(jīng)質(zhì)。

要說交流,他善于把握他人心理,是最成功的商業(yè)片導演,把自己表現(xiàn)為一個思維自閉、行為癲狂的人,不能不令人多想。九十年代這十年,徐克取得了極大成功,振奮了一個片種——武打片。但實際上,他不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商人,而是一個探索者。1992年他到北京電影學院辦講座,顯示出傳統(tǒng)文化功底,我們才知道他每一部片子都有重大思考,似乎并不比陳凱歌少。

他思想的效果如何?1993年,他的《黃飛鴻之三:獅王爭霸》在北大放映時,結尾處黃飛鴻一番“愛國愛民”的慷慨陳詞,令北大學生起立鼓掌長久不息,幾乎可算盛況。

但人們還是更愛看他的“視覺冰激凌”,對其思想性常常忽略不計,他的電影是標準商業(yè)片。中國文人牢騷多,常把自己畫成瘋和尚,如梁楷、陳老蓮,徐克在武打片中始終多思多想,也許在票房成功的熱鬧中,還有“不被人識”的感慨,才繼承了這一古風,客串時將自己弄得怪模怪樣。

左右碰壁

上個世紀這一百年,中國為世界電影創(chuàng)造了一個片種——武打片,已歷經(jīng)了許多階段,長久以來,看武打片是中國人獨有的嗜好。

解釋一下,美國人對武打片的興趣,只是近來由李安的《臥虎藏龍》引起的,雖然在此之前有李小龍電影。李小龍的功夫具實戰(zhàn)性,類似西方拳擊,所以西方只接受了李小龍,而沒有接受李小龍之外的武俠片,覺得虛假,欣賞不了武技的夸張,這是文化差異使然。

三十年代的西部片與九十年代的西部片差異不大,雖然電影技術發(fā)展到偽造恐龍的地步,但一看九十年代的經(jīng)典《不可饒恕》、《快槍手》,鏡頭形態(tài)大致還是老樣。雖然吳宇森的慢鏡頭對美國動作片影響很大,但就是進不了西部片中,一慢就繃不住勁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