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政治建筑的杰作”

羅馬人的故事1: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作者:(日)鹽野七生


善于從失敗中學習,并在此基礎上,掙脫已有觀念的束縛,提高自己,然后再重新站起來。這就是羅馬人的性格。

這不是說失敗是好事。失敗沒有什么好或不好。失敗只是失敗。重要的是如何從失敗中站起來。也就是怎樣對待失敗。

……

在王政時代,羅馬已經(jīng)和鄰近各部族建立起同盟關系。盡管部族不同,但是,他們使用同樣的拉丁語,信仰同樣的宗教,風俗也很接近,所以統(tǒng)稱為拉丁民族。各部族之間的同盟就叫“拉丁同盟”。

初期的“拉丁同盟”,主要是一起祭祀共同信仰的諸神。他們一年一度匯集在阿爾巴諾山上,在朱庇特神殿舉行祭祀活動;模仿希臘奧林匹克舉辦比賽,組織體育活動幾乎是唯一的共同行為。

后來在羅馬七個山丘之一的阿文庭山上建起了供奉狩獵女神黛安娜的神殿。黛安娜女神也是拉丁民族共同的神,其重要性僅次于朱庇特神。該神殿的建立加強羅馬在拉丁民族同盟中的主導色彩。因為在祭祀女神的日子里,拉丁同盟的各加盟部族,都要帶著妻兒老小來到羅馬,參加祭祀活動。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軍事行動成為了拉丁同盟的共同行動。

盡管羅馬的主導色彩加強了,但是,在當時,由于羅馬的力量還沒有凸顯出來,所以拉丁同盟各部族之間的相互關系幾乎是對等的,同盟關系并不牢固,同盟國之間也常有戰(zhàn)事發(fā)生。公元前509年羅馬轉為共和政體后,這些同盟國紛紛背離羅馬,顯示了當時的拉丁同盟凝聚力之脆弱。站在同盟各國的立場上來看,他們一定認為他們的同盟對象不是羅馬,而是統(tǒng)治羅馬的國王。羅馬廢除王政意味著解除與其他鄰國之間的同盟關系。

有了這一前車之鑒,羅馬在穩(wěn)固了共和政體后的公元前494年著手重建拉丁同盟。同盟的主要目的從宗教祭祀變成了軍事行動。在同盟協(xié)議上,明確規(guī)定要建立共同的隊伍對付共同的敵人。同盟軍中,羅馬軍隊占一半,其他各同盟國的軍隊占一半。因為這個時候,羅馬的力量已經(jīng)相當強大,羅馬一國的領土甚至超過了拉丁同盟各國領土總和的三分之一。同盟軍的構成也反映了拉丁民族當時的力量分布狀況。

……

毫無疑問,羅馬人是保守的。但是,即便對保守的生活方式難道不是該改的要改,不需要改的就不改嗎?進入公元前四世紀后半葉,改變了對外關系形態(tài)后的羅馬人,沒有改變公元前八世紀羅穆盧斯以來的羅馬人的特點之一,即同化失敗者?!读袀鳌纷髡咂蒸斔苏J為羅馬強大的首要原因就是他們的這種性格。但是,它為什么會與托因比評價的“政治建筑的杰作”相聯(lián)系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