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jié) 太極拳修養(yǎng)身心的內涵(1)

國學與太極拳:中國人必修的文武之道 作者:藍晟


罹患疾病時,太極通過太極拳乃至太極身心療法來幫助康復身體,祛除疾病。

氣力不足、能量不夠時,太極通過太極功夫的錘煉,幫助重新恢復精力,使之旺盛起來,從而強身健體。

思考形而上之人生終極走向時,運用太極的思維模式可抓住事物的核心、根本、整體,從而獲得超越常人的智慧和能力。

在當代,太極還可以與日常生活的更多方面相互融合,比如茶道、灸法、教育、旅游、休閑等等。其中更多的融合,還需要有識之士來深入地拓展,且必須在太極拳功夫有了一定修為的基礎上,才能做更多的融合。實際上,老前輩講拳的時候,往往也是在講與大道融合之理,太極拳論中“理唯一貫”可不是浪得虛名的。

楊氏秘傳內功太極拳傳人汪永泉先生曾經常說:盤拳時,兩腿非站非蹲,就如同坐在凳子上一樣,這樣練拳兩腿才不受力,無荷重感,步伐的轉換也會輕松自如。

關于坐著練拳的由來,汪先生曾有過一段親身經歷:一天他到楊家練拳,當練到“白鶴亮翅”時,師爺健侯公命其停住,吩咐道:“這個式子你站兩個鐘頭?!闭f完就扭頭回屋了。汪永泉保持白鶴亮翅的架勢站著,時間一長,右腿和右臂酸脹難忍,有意識形成的固定姿勢漸漸難以維持,然而又不敢違師之命,只好松松垮垮地、怎么舒服怎么站著。約莫過了一個小時,關注著他種種細微變動的師爺才笑著走出屋子說:“這和坐著沒有什么區(qū)別嘛!”由此汪永泉領悟了坐著練拳的訣竅。

所謂“坐著練拳”并不是練拳時模仿坐姿,而是意想兩小腿微微外開(非形動),兩胯自然松開,臀部沉落,就猶如坐在實際的凳子上一般。

在學練太極拳的過程中,前輩們總愛用打比喻的方式,幫助我們理解太極的真諦。

水性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王壯弘老師,晚年講課的時候,最愛打比喻,這些比喻既是拳理,亦是身心修養(yǎng)之理——

身如鐘鼎。螺絲帽。轉如車輪。千手觀音。青蛙跳。鷹翔。松散如十三層塔。沉肩如撈水草。聽水浪和看水浪。大海中漂浮的木棍。不倒翁。如貓捕鼠,如雞孵卵。大關節(jié)蛇形,小關節(jié)蛹動。如球滾地,如盤走珠……

這些比喻,就是太極拳的指月手。只是,我們大多時候,總愛把指月手當成太極拳的秘訣,從而不能“見如來”。太極拳沒有秘訣,她是日和月的光輝,相同亦不同;她是晝夜的轉換,總是在不經意間呈現(xiàn)。

所有的比喻都指向太極拳的真諦;然而,必須透過比喻,找到其中的規(guī)律。比喻也許是相,我們的使命是見相破相。

見相破相的根基,則一定要落在修身上——修養(yǎng)身心,才是修學太極拳的根本目的。

我認為,太極拳和國學愛好者,其修養(yǎng)身心的主要途徑,應該是太極思維(龍和鳳、河圖和洛書、陰陽中含三為一等)、太極內功心法(筑基內功、心拳心法、行走坐臥不離這個等)、太極拳架(分為學練拳架、修正拳架、入進拳架、錘煉拳架、悟覺拳架、改變架子、脫出拳架、創(chuàng)造架子、無有拳架等功夫修行之階梯)等內容的同修同悟。對于這些內容,為了便于傳播,我稱之為智勇太極學,這個修學體系、修行體系,也可稱之為太極文化修學體系——國學和太極拳兼修的體系。

這個修學體系,共有九大修養(yǎng)身心的內涵。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