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3)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修訂第12版) 作者:(美)保羅·海恩


在回答這個問題,或是解釋亞當?斯密所謂的“商業(yè)社會”不可思議的運轉時,經濟學理論常顯得不同凡響。在《國富論》中,斯密早就觀察到:

分工一經完全確立,一個人自己勞動的生產物,便只能滿足自己欲望的極小部分。他的大部分欲望,須用自己消費不了的剩余勞動生產物,交換自己所需要的別人勞動生產物的剩余部分來滿足。于是,一切人都要依賴交換而生活,或者說,在一定程度上,一切人都成為商人,而社會本身,嚴格地說,也成為商業(yè)社會。

在這樣的社會里,每個人的生存都依賴于專業(yè)化和交換,成功的協(xié)作是一項特別復雜的任務。想想看,為了你今天吃好一頓早飯,有多少活動要進行精密的協(xié)作。你早上吃的麥片和面包要經過生產、加工、運輸、分銷等若干環(huán)節(jié),農民、卡車司機、建筑工人、銀行經理、超市收銀員只是在這些環(huán)節(jié)中付出勞動的人當中的少數幾個。(繼續(xù)往下想,事情就更不可思議了:礦工采掘鐵礦石煉鋼,鋼材制造卡車,卡車拉磚,用磚蓋廠房,工廠生產拖拉機,農民用拖拉機來收麥子。關于生產農民使用的拖拉機,我們就可以寫整整一本書來談論其中涉及的無數個人和組織,即便如此都無法將所有人員涵蓋。)這些人怎么就會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正好做了適當的事呢?經濟學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試圖回答這些問題,并從中逐漸成長起來。盡管近些年來經歷了“經濟學帝國主義”的擴張,經濟學的主旨仍然是解釋“商業(yè)社會”的運作;而大多數人談到“經濟”的時候,其實腦子里想的也就是這個。

1.5 通過相互調整進行合作

經濟學理論主張,你的選擇和計劃會改變他人可供選擇的機會,而人們在交互中所產生的凈收益會不斷變化,社會協(xié)作就是對其持續(xù)相互調整的過程。這是個很抽象的論斷,我們不妨再回到交通的例子,形象地闡述這一問題。

設想一條雙向四車道的高速公路,所有入口和出口都在右邊。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擠在最右邊的車道呢?既然必須從右邊上高速,還得從右邊下高速,為什么有些人還要開到最左邊的車道去,難道他們不嫌麻煩嗎?任何在高速公路上開過車的人都知道答案:最右邊的車道因為有車輛不斷進出,速度慢,車流常常受到阻擋,所以有急事的人都盡快離開這條車道。

他們會選擇剩下的哪條車道呢?盡管我們不能預測某一個司機的行為,但我們試圖理解的是可能出現(xiàn)的總體模式,所以我們仍然可以知道,人們將盡量平均地分散到其他三條車道中去??墒?,為什么會這樣呢?這是如何發(fā)生的?答案我們之前已經解釋過了,就在于存在一個相互調整的過程,持續(xù)調節(jié)個人行為產生的不斷變動的凈收益。人們對于每條車道的凈收益都很敏感,隨時準備離開較慢的車道,進入較快的車道。這樣,原來較慢的車道就會變快,而原來較快的車道則相應變慢,直到所有車道的車速相當;或者更準確地說,直到沒有人認為能從改變車道中獲得凈收益為止。這一切發(fā)生得很迅速,且從不間斷,比在入口發(fā)票指定每輛車走哪條車道有效得多。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社會的其他方面。個體基于他們期望的凈收益進行選擇,他們的行為又或多或少地改變了他人心中衡量的相對收益和成本。當某一行為的期望收益對期望成本的比率變大時,人們就會多做點;反之,當這個比率下降時,人們就少做點。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錢越多越好,這一事實是社會協(xié)作機制中極其重要的潤滑劑,對社會協(xié)作過程有巨大的幫助。當人們用貨幣來衡量特定選擇的收益和成本時,一點適度的變動就會使很多人改變他們的行為,并與其他人正在做的事更趨一致。這是社會成員們合作中使用已有的資源滿足人們的需要時所依賴的主要機制——也就是市場經濟的主旨所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