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心月何處尋——自然筆記(1)

21世紀(jì)中國最佳隨筆2000-2011 作者:耿立


楊文豐

人類的“精神自然”,你在哪里?

——手記

一 明月,自盤古開天地以來就是全人類仰望的對象

我否認(rèn)不了仰望明月是人類的福祉。自從盤古開天地,這種仰望就開始了。這是非常純凈、純潔、純粹的仰望;是不分貧賤、沒有壓迫,也不交銀兩,不染任何功利的仰望。試想,有哪一次的仰望,不是滿披秋水銀霜呢?對我們的先人。

明月悠悠照千秋,月光滿地卻不流。

人生易老月難老,彈指之間雪滿頭。

俯仰之間,人類望月,在那豐盈的感興之中,是無法不蘊(yùn)含敬畏的——人類對高高在上的東西什么時候能脫開敬畏呢?

想來,人類望月又的確是出自本能,出于低下的地位,出于喜歡眼睛朝上的所為。這當(dāng)然是極為自然的行為。在曠野,你只要這么一站,你抬頭一瞧,這夜呢,不算很黑,可蒼蒼茫茫,長空深深闊闊,了無聲息,那天海深處正懸一輪明月,你這不是在對月作極自然的仰望了么?在蒼茫間。

二十世紀(jì)八十年代初我首謁“天下第二泉”——無錫惠山泉。

炎炎夏日里,那泉水,那經(jīng)漫長農(nóng)業(yè)社會還基本清白、清明、純凈,還基本健康的泉水,依然下流,依然以天然輕漾的臥姿仰望天上月。這可是曾將千萬輪圓月存盤的著名甘泉!是將泉中月與天上月天然對稱、相互仰望的甘泉!

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

——《紅樓夢》賈雨村望月口占

蒼茫塵世,天上人間,還有什么東西能被如此多眼睛同時仰望呢?……

二 人類本已有了心頭月

日本禪師明惠上人深夜禪畢,由禪房走向下房,居然一點(diǎn)也不怕那山鳴谷應(yīng)的野狼嗥。此乃何故?據(jù)說是由于他身披云縫漏出的月光,有明月正陪伴。依我看,禪師算是讀透了明月神力的人。望月難道不就是感應(yīng)神力嗎?在這塵世,惟具神力的東西才神秘,才經(jīng)久仰望,促人壯膽。

我在啟蒙前,似乎就已能感覺明月的神秘,想必這與祖母講過月亮神話,我也看過月的圓圓缺缺,月會藏入湖水,我一走那月也必走有關(guān)……后來,我考量望月問題,才驚覺人類其實(shí)早已構(gòu)筑了“心頭月”,與天上月虛實(shí)呼應(yīng)。

人類構(gòu)筑“心頭月”,靠的是長期對月,對月的聯(lián)想、想象和感悟。

由此形成的“心頭月”,其特征,大抵表現(xiàn)在幾個方面:

其一,人類心頭月很靜。這是寂靜、閑靜、安靜、幽靜、靜謐,甚至有些涼靜或者冷靜的靜。

其二,人類心頭月逃離塵囂,十分單純。單純得滿貯在天宇間的盡是同一的月光,同一得素簡,連味道都沒有。

其三,人類心頭月還是閑寂和清寂的,似月夜桂花跌落王維的鳥鳴澗:不見強(qiáng)烈可感的波動,沒有起伏,無法灼人,更不襲人,是悄悄的,輕輕的,帶點(diǎn)兒寂寞。

其四,人類心頭月是清幽的,是偏暗的清幽,宛同明月剛剛從蒼綠古宅后的蒼苔上浮升。這清幽帶些泉水、空氣的透明,接近辭典對“幽”的多個詮釋,還染些安閑、幽雅。

其五,人類心頭月任何時候都是幽美的,可親的幽美。

其六,是人類心頭月還一直很玄:一是給人玄想,月上該是幽靜陰冷,清輝流溢的,那影影綽綽是有什么在行走吧,是嫦娥、吳剛、玉兔或廣寒宮里的蟾蜍在活動吧;二是幽明月光滿地,不重形卻以人精神;三是月光似可從地下浮現(xiàn)上來,霧一般匍匐在地表,彌漫在地面,可以搬運(yùn)。“月光光,耀耀光,船來等,轎來扛……”祖母就曾經(jīng)教我這樣唱;四即月光總是虛幻的吧。不是有踏月之說嘛,然你朝滿地月光一腳猛踏下去,卻何曾見有月光四濺?即便切下長城那么多月光,也砌不起一堵墻,可月光依然夜深還過女墻來,敷在長城上;五是這月還頗似玄虛哲學(xué),說虛卻實(shí),道實(shí)卻虛,有無相生。重神不重形是這月,內(nèi)斂不張狂是這月,重頓悟耽冥想的還是這月。

任何文化都一樣,倘想提升境界,不是趨向神幻,就得臻入宗教,尤其在上古。長期以來,國人就視月為太陰之精,秋分壇設(shè)西郊,祭西沉月,頂禮膜拜,神秘氣息彌漫。

一則禪宗公案這樣說:那小偷月夜?jié)撊牍艔R,一老僧正酣然打坐似心無旁。可是,當(dāng)小偷空手欲走時,老僧卻霍然起立,默默然脫下袈裟相贈。賊走后,老僧仰臉隔窗望月,良久,淚流滿面,隨即低頭喃喃道:“你拿得走我的袈裟,卻拿不走這窗外的大好月光哪?!毙念^月在這里,已隔離了塵俗社會的人欲之海,承擔(dān)了精神澄明的角色,表現(xiàn)了精神文化的根本,彪炳了對彼岸詩性世界的沉迷和自選生存價值的終極皈依。

國人心頭的文化月光,其實(shí)還是到了唐朝以降,才愈加明亮、浪蕩,叮當(dāng)做響起來。以李白為代表的唐朝詩人,吟詠了月,更明亮了月,繡口一吐,詩句的月光,就幾乎光耀了半個盛唐。宋朝的蘇軾接力吟月唱月問月祈月又訪月,月光般的感悟簡直就是明月下打掃不盡的樹影。

值得一提的還有,對于心頭月的建構(gòu),感性蔥郁的東方民族似乎更易相通。白居易“夜深眾僧寢,獨(dú)起繞池行”的詩句傳入東瀛,日本俳圣松尾芭蕉步出茅屋,望月獨(dú)吟,吟出的俳句就頗有依樣畫葫蘆味:“明月何幽幽,圍繞池塘轉(zhuǎn)不休,通宵不停留?!钡拇_,在東方文化里你甚難找得到像莎翁在《仲夏夜之夢》里把月亮與“不生孩子的尼姑”相提并論的那種不恭語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