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手
那么,安東尼閣下,鑒于您的愿望,我們將不再期待過去——所以記住,年輕人——我們回顧的將是未來。
他覺得,應該在地獄區(qū)電動火焰的地方為這場拙劣演出的導演放上一個特制的烤架:這出戲是多么和文明精神背道而馳。
——謝里登
最能詮釋文明生命周期理論的莫過于托馬斯?科爾的組畫《帝國的興衰》,這套組畫由5幅畫組成,現(xiàn)掛于紐約歷史協(xié)會的畫廊內。作為哈得孫河畫派的奠基人以及19世紀美國風景畫的先驅,科爾優(yōu)美地捕捉到了令現(xiàn)今大多數(shù)人仍深信不疑的理論:文明的生命周期理論。
這5幅虛構出來的畫描繪了同一個掩映在粗糲巖石后的大河口。第一幅“荒蠻時代”,呈現(xiàn)的是在暴風雨的黎明下,人們在郁郁蔥蔥的原野上狩獵的原始狀態(tài)。第二幅“田園時代”描繪的是田園牧歌,人們已經(jīng)清理了樹木,耕種了土地,并建造了一個典雅的希臘神廟。第三幅,也是最大的一幅,名為“全盛時代”,自然山水已被大理石砌成的氣勢恢宏的中轉港所覆蓋,取代前一幅畫中樂知天命的田園哲學家的,是一群身裹綾羅的商賈、地方總督以及買賣中的大眾民生,此刻正處于當午時分。第四幅是“毀滅時代”,在陰沉的傍晚,城內火光沖天,一群入侵者肆虐淫掠,人們四散奔逃。第五幅是“衰亡時代”,月亮升起,看不到一絲生命,只留下長滿了荊棘和藤蔓的破敗的廊柱。
這一組科爾在19世紀30年代中期構思的油畫傳遞出一個明確的信息:所有的文明,無論多么輝煌,終將難逃衰敗的命運。言下之意是科爾時代的年輕的美利堅合眾國應堅守它的田園時代,應抵制商業(yè)發(fā)展、征疆拓地和殖民擴張的誘惑。
幾個世紀以來,歷史學家、政治學家、人類學家以及廣大公眾都在這種周期性和循序漸進模式下思考文明的興衰。在波里比阿的《歷史》第六卷中,寫到有關羅馬的崛起,其政治演變歷程如下:
1. 君主制
2. 王權
3. 暴政
4. 貴族統(tǒng)治
5. 寡頭政治
6. 民主
7. 暴民政治(暴民統(tǒng)治)
這種觀點在文藝復興時期再次抬頭,波里比阿重新被發(fā)現(xiàn)并被接受,從馬基雅弗利到孟德斯鳩的著述中,它被廣為提及。這種文明的周期性觀點還見于14世紀阿拉伯歷史學家伊本?赫勒敦的著作和明代的程朱理學。在1725年《新科學》一書中,意大利哲學家維柯將所有文明都描繪成三個階段的循環(huán)往復:文明在經(jīng)歷神的時代、英雄時代、凡人時代或稱理性時代之后,會通過維柯所稱的“反思的野蠻”,再次步入神的時代?!巴昝赖恼M織就如同完美的動物軀體構造,”英國政治哲學家博林布魯克子爵亨利?圣約翰在1738年寫道,“它們體內攜帶著毀滅的種子,雖然它們在一段時期內會成長完善,但它們很快會趨于解體,它們每過一個小時就意味著失去了一個小時的生命?!眮啴?斯密在《國富論》中是這樣設想經(jīng)濟增長的:“富?!苯K將會被“停滯”所取代。
唯心論者和唯物論者在這點上也達成共識。對于黑格爾和馬克思等人來說,運用辯證法才能對歷史進行明白無誤地剖析。德國歷史學家斯賓格勒認為歷史具有季節(jié)性,他在《西方的沒落》(1918~1922年)中寫道,19世紀是“西方的冬天,它是唯物主義和懷疑主義的勝利,是社會主義、國會和金錢的勝利”。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在12冊巨著《歷史研究》(1936~1954年)中提出挑戰(zhàn)和應戰(zhàn)的循環(huán)理論:人們在少數(shù)有創(chuàng)造力的精英領袖領導下成功地回應挑戰(zhàn),文明從而興起;又在領導階層停止創(chuàng)造性回應時衰微。另一個宏大理論來自俄國流亡社會學家索羅金,他認為所有的主要文明都經(jīng)歷三個階段:觀念階段,(這一階段現(xiàn)實體現(xiàn)在精神層面),感知階段(這一階段現(xiàn)實體現(xiàn)在物質層面),理念階段,(它是前兩者的結合)。美國歷史學家卡羅爾?奎格利在喬治敦大學外交事務學院任教時,教導他的學生(其中包括未來的美國總統(tǒng)比爾?克林頓),文明如同人類可分為7個年齡段:結合、妊娠、擴張、沖突、大帝國、沒落和入侵。奎格利在解釋生命周期理論時有一段經(jīng)典的話:
在演進過程中,每種文明都由誕生之初,開始進入迅猛發(fā)展階段,其間,它的規(guī)模和實力不斷增強,直到內部矛盾逐漸顯現(xiàn)。當危機過去后,這一文明將經(jīng)歷重組,它的活力和士氣都有所削弱,它變得穩(wěn)定,并最終滯留不前。在度過了和平及繁榮的黃金時代后,它再次出現(xiàn)內部危機,此時首次顯露出人心的背離和國力上的虛空,這也讓人們對這一文明是否還具備抵御外敵的能力產(chǎn)生質疑。隨后這一文明逐漸式微,直至被外敵侵吞,并最終消失。
以上的理論模式雖各有不同,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假設,即歷史具有節(jié)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