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從四十歲開始周游列國,和孔子一樣帶著學(xué)生,去過很多國家,包括梁國、齊國、滕國、薛國、宋國等,幾年下來也沒太大成就,因為小國起的作用很有限,而像齊國這樣的大國在盡力擴(kuò)張,只想做霸主。
但是孟子和國君們展開的對話和故事都很精彩。最主要在兩個國家:一個是齊國,和齊宣王談了很多問題;一個是梁國,和梁惠王也談了很多事情。
孟子跟這些大國國君談話時,有個特點,叫做分庭抗禮。孟子是個沒有官位的學(xué)者,面對大國國君,他絕不認(rèn)為自己需要卑躬屈膝。為什么?因為孟子有浩然之氣,這個秘密武器是儒家專有的。我修煉內(nèi)心,就會心安理得,就充滿正義的力量。我做好事,做自己該做的事,做久了內(nèi)心就覺得充實、圓滿;相反,一個人外在有再大的權(quán)威或財富,如果不能憑良心做事,內(nèi)心就有虧欠,盡管表面上聲勢嚇人,內(nèi)心恐怕不堪一擊。這些思想在孟子的文章里,都栩栩如生地呈現(xiàn)出來。
孟子周游列國時,場面很盛大,隨行車子有幾十輛,學(xué)生和朋友有幾百人。如果跟他比較,會發(fā)現(xiàn)孔子很委屈??鬃訋е鴮W(xué)生周游列國前后十四年,尤其是困于陳、蔡兩國之間的時候,有七天沒有飯吃,真是很慘,學(xué)生都餓得起不來了。子路都快翻臉了,說,老師,你是個君子啊,哪有君子像你這樣走投無路的呢?
孔子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窮困的時候堅持原則,小人就放棄了,胡作非為了,只求活命?!熬庸谈F”體現(xiàn)了儒家基本的精神。
孟子是當(dāng)時赫赫有名的學(xué)者,得到各國國君的重視。國君們?yōu)榱耸召I人心,顯示自己尊重讀書人,以抬高自己的聲望,他們“卑禮厚幣”,以很謙虛的禮節(jié)歡迎學(xué)者,還送很多錢財給他們。孟子的學(xué)生常把別人批評的話傳給他聽,說,外人說我們“傳食于諸侯”,一群人好像不用工作,沒有什么能力,這家吃完再吃下一家,靠一張嘴巴讓別人給錢。
孟子說,不能這么講,我們是真正有理想的。他為讀書人的薪水找到了最好的理由,并且說薪水越多越好。學(xué)生說我們好像是“素餐”,根本就沒種田,也沒有具體成就,白吃飯。孟子說你錯了,一個國家的國君聽我的話,就能得到安富尊榮--安定、富貴、尊崇、榮耀;老百姓、年輕人聽我的話,就能做到孝悌忠信--孝順、友愛、忠于國家,同時講求信用,誰比我們讀書人更應(yīng)該吃飯呢?這話講得很好。
周游列國時發(fā)生了很多故事。比如孟子五十二歲時,去梁國謁見梁惠王,有過一段對話。梁惠王問孟子,老先生,您這么遠(yuǎn)到我們國家來,對我們的國家有什么好處呢?孟子就皺眉說,大王何必談利益呢?只要談仁義就夠了。司馬遷讀到《孟子》的這一段時,這位史學(xué)家把書蓋起來,嘆一口氣說,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字害了大家,叫做“利”。
梁惠王作為國君,也是好心,問孟子你能為我們國家?guī)硎裁蠢妗5侨绻磺笞约旱睦?,那別國呢?別國人民不是人民嗎?如果孟子在梁國說這樣對你有利,到了齊國跟齊國國君說那樣對你有利,不是自相矛盾嗎?到這邊說一套,到那邊說一套,最終對自己有利,這是蘇秦、張儀那些縱橫家的所為,絕不是儒家。儒家是一個完整的哲學(xué)系統(tǒng),到任何地方講的都一樣。孟子不講這個利,而是讓他明白,講仁義才能取得最大的利益,因為這是從人性的立場出發(fā),天下百姓都會支持,最終仁者無敵,稱王天下。
周游列國之中,孟子還常談到個人修養(yǎng)的問題。有一次,他快到齊國的時候,忽然看到有人在旅館外面偷看,孟子就問這個人,誰?。窟@個人就說,齊王派我來偷看一下,看看孟子跟一般人有什么不一樣。因為孟子名氣很大,齊王很好奇。孟子說,我有什么不一樣呢?就連堯舜也和一般人長得一樣??!
這話講得多好!很多人以為堯舜一定有三頭六臂,長相很特別,什么雙手過膝、耳朵垂肩,其實沒有那回事。
孟子認(rèn)為,修煉在于內(nèi)不在于外。他鼓勵每一個人都要有志向,而不要說別人是天生異稟、天縱英才。每一個人都可以從平凡走到不平凡,重要的是路有沒有走對。孟子就要提供這樣的路,所以堅持傳播儒家的思想,張揚儒家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