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被稱為“亞圣”,因為“至圣”是孔子。但這種稱號并不像奧運會的金牌銀牌,因為他們生活的時代隔著一百多年,在各自的時代都是獨一無二的。尤其是孟子的書都是親自修訂,文氣和內(nèi)容非常有力量,不像《論語》常讓人覺得可惜,話語太簡短了,難免不好理解。
在中國古代的讀書人里,孟子是飽受委屈的一位。為什么這么說呢?一個人受委屈,莫過于他有能力,也愿意服務(wù)社會,卻沒有機會,甚至被人誤解。我們不會說顏淵受委屈,因為他活了四十歲,還來不及服務(wù)社會就過世了;也不會說莊子受委屈,他有能力,但不愿意服務(wù)社會,學了道家之后逍遙去了。但是孟子很委屈,因為他有能力,也愿意服務(wù)社會,卻從沒有機會,反而飽受誤解。
學習孟子,就要對他重新評價。我以為,孟子所受的委屈主要在三個方面。
首先,大家都知道的,他被人們說成好辯。這個評價一出,很多人就不管孟子說的是什么,說的對不對,只說他好辯。在他們眼里,孟子像名家一樣專門搞詭辯,只是逞口舌之利,說的道理恐怕都有問題。這是對孟子非常大的誤會??!
孔子的學生分為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其中第二科叫言語,有兩位上榜,一位叫宰我,第二位叫子貢,而孟子在言語上是遠遠超過這兩位的。而且孟子作為一個老師,也是夠資格的,因為孔子說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孟子不僅熟讀掌握了古代的經(jīng)典《詩經(jīng)》、《書經(jīng)》(《尚書》)、《易經(jīng)》,又收集掌握了孔子的全部思想,然后還有自己新的創(chuàng)見,自然可以為師了。其實,他的學識和見解在當時都是第一流的。被人說成好辯之后,他“溫故而知新”的心得、表達思想的能力仿佛變得可有可無,實在是冤枉!
第二,孟子提出仁政思想。在戰(zhàn)國中期提仁政,當然是吃力不討好。梁惠王、齊宣王這些國君,一心只想著稱霸天下,統(tǒng)一各國,根本聽不進所謂仁政。孟子這么聰明的人,難道不知道他們心里想什么嗎?事實上孟子常常直接說出來,國君你心里想的是什么。但孟子明知他們的目的是富國強兵,照樣堅持自己的心得--只有仁政能夠統(tǒng)一天下,并且長期維持太平。因為古今中外的社會是一樣的,人們都希望統(tǒng)治者施行仁政,善待百姓,與民同樂。
孟子還把這種很高的仁政理想,落實在詳細的經(jīng)濟政策上?!读夯萃跗防锩鑼懸患?guī)卓谌耍鯓臃N桑樹,怎樣養(yǎng)豬、養(yǎng)雞,讓我們覺得這個哲學家真辛苦啊,還要教導一般家庭的農(nóng)事。這樣一來,老人家到五十歲就有絲織品可穿,到七十歲就有肉吃,老百姓就不會挨餓受凍。這就是王政、王道的開始。孟子配合經(jīng)濟政策來講仁政,從下層的經(jīng)濟談到上層的仁政,還講到有恒產(chǎn)才有恒心,都是千古不易之理。
孟子強調(diào),只有讀書人,即使沒有恒產(chǎn)照樣可以有恒心。這就讓兩千多年來的中國讀書人振作了。當然這不見得每個讀書人都能做到,有的如果覺得待遇不好,就不想做好人、做好事了,甚至變節(jié)了。但這不妨礙孟子的理想,因為確實有很多讀書人,雖然沒有恒產(chǎn),卻能堅持到底,將儒家的人文精神充分地表達、實現(xiàn)出來。
孟子的第二個委屈,就是他這么好的仁政理想,卻被人說成是迂腐、是空談。
最大的委屈是什么呢?孟子作為一個哲學家,對人生問題當然有自己的一貫之道,有非常徹底的理解,那就是他的人性論,這恰恰備受委屈。
兩千多年來,人們常談到孟子的人性論,后來還把它總結(jié)為《三字經(jīng)》里的第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擅献诱f的是“性善”,絕對不是“性本善”,這一點他一再強調(diào),還用了各種比喻來說明。什么叫比喻呢?對于某種不能直接觀察和研究的本體,只好通過比喻去想象、了解。孟子說,人如果有本體,它就像火開始向上燒,水開始向下流,野獸開始奔向曠野。他接連使用了三個動態(tài)的“向”來做比喻,可見講的不是“本善”,而是“向善”。
人性向善,就需要通過教育、修養(yǎng)來引導人。如果講“本善”,教育和修養(yǎng)就無法落實了。再比如,為什么有人做壞事呢?因為整個社會形勢太壞,風氣不好,很多年輕人受到影響,就會有行為偏差。如果講人性本善,就成了靜態(tài)的本質(zhì),動彈不得,不會有這些變化。
孟子這一套人性論思想非常精彩,卻被很多人誤讀了千百年??梢?,他的思想確實值得重新認識,完整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