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個守墓家族的背影(2)

中國隨筆年度佳作2011 作者:耿立


  

那個被吃光的人

古英雄有兩類:一乃造反的綠林,以叛逆之志收拾天下,可謂梟雄;一乃棟梁之士,挽危局于欲墜,忠烈是也。比較兩廂,梟雄為“攻”,忠烈為“守”;前者的生命姿態(tài)若野馬之奔、決堤之涌,呈狂飆恣肆狀;后者則憂憤郁悶,所吟乃悲竹之聲,所繪皆病梅之美。從大勢上看,后者的悲劇早就注定了:“攻”為順,“守”為逆,攻者所為乃踐踏掃蕩,摧枯拉朽;守者則笨拙的很,他做的是托舉苦撐之事,力遜分毫,即覆頂殞命。

后者的險境在于,他腳踩的地面早已綿軟松陷,無基實供其運氣發(fā)力了。更要命的是:他孤立,獨柱一根!既無依托,又無環(huán)繞,同僚早已暗暗做了白蟻,在梁木上蛀起了眼。接下來,他要承擔(dān)為時代沉疴和積弊——替罪頂過的厄運。史上的忠烈,如岳飛、于謙等,都出自該行列。如果說前者多亡于刀劍、裹尸馬背,那后者多死于心碎,窒息于沼池爛塘。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祖籍廣東,明萬歷進士,初任福建邵武知縣,但他心系天下,有拯世之志。此時的大明,紀(jì)綱廢弛,佞人當(dāng)?shù)?,頹象畢露。而北方的后金,像一條粗獷而饑渴的巨蟒,在努爾哈赤的激情領(lǐng)舞下,血氣高漲,飛沙走石,大有吞象之勢。據(jù)史記,當(dāng)時明將聞金膽戰(zhàn),攤上出征詔命,竟號啕慟哭,哀己不幸。1622年,13萬明軍覆沒,崇煥主動請纓,以書生之軀擔(dān)武將之職,鎮(zhèn)守寧遠孤城。1626年,努爾哈赤猛攻寧遠,崇煥血書立誓,將老母妻兒遷至城中,奮戰(zhàn)3日,以萬卒破十倍之?dāng)?,努爾哈赤亦為炮火所傷——此役乃其平生唯一敗仗,不久郁終?;侍珮O為報父仇,又率兵猛攻寧遠,均被擊潰。崇禎元年,崇煥被授兵部尚書兼右副督御史,督師薊遼。

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從內(nèi)蒙古繞道,偷襲京城。崇煥星夜馳援,風(fēng)雪行軍3晝夜,于城南與敵激戰(zhàn),崇煥身先士卒,“兩肋中箭如猬,賴有重甲不透”,皇太極知難,悻悻退兵,自此未再犯京師。

此時的袁崇煥,已成大明殘局唯一有效的棋子。本來,這枚棋子若運籌得當(dāng),至少可讓敵我在戰(zhàn)略推手上多幾個來回??上В飞夏橇钊顺泽@的一幕上演了:皇太極略施小計,一項“私下通敵”的暗網(wǎng)自天而降,縛住的不是別人,正是心無旁騖、一心抗金的袁崇煥。罪名輕易成立了,崇禎三年九月初七,崇煥被“寸磔”于西市。寸磔,即凌遲,即千刀萬剮?!捌と庖驯M,而心肺之間,叫聲不絕,半日方止?!保ㄇ濉び嬃妗睹骷颈甭浴罚?/p>

崇煥死了,死在崇禎上吊前的第14個年頭上,死在他拼命維護的社稷手里。細究死因大概多余,讒言、構(gòu)陷、昏帝、個人清高與過度自信……這些元素在忠烈生涯里皆可找到。“寧為直折劍,猶勝曲全鉤”,原屬詠志的清風(fēng)之嘆,竟與其后的命運有著驚人暗合。是歷史之巧,還是精英的宿命?

死因不究,死狀卻耐人尋味。

除了看客的喝彩,那一片片血沫飛濺的皮肉,也被當(dāng)場競拍,嚼一口,啐于地,呸一聲“漢奸”……愛國者即這樣被另一群愛國者給分食了。應(yīng)該說,這樣的場面確讓我們——“人民群眾”的后嗣們尷尬,因為雖同為錚骨,但來自民間的待遇卻不一樣:于謙就義,百姓哭泣,冒殺身之禍去祭奠;岳飛赴死,街民流淚相送,詛咒奸佞;熊庭比下獄,市井流傳歌頌他的抄本和繡像……無疑,這些精神答謝是對英靈最好的撫慰,如此的民心確給“人民”概念添了光彩,也隱隱旁證了那句——“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崇煥的遭遇又如何解釋呢?那份悲涼與絕望,恐怕只能以“深淵”來喻之了。沒有響應(yīng)、聲援,沒有體恤、同情,歷史上的同類在臨終前多少都會找到一點的精神依傍和溫暖(那點溫暖足以讓一個死囚帶著足夠的尊嚴(yán)和對未來的信心,從容地告別這個世界),在他這兒,真是片鱗半爪也沒有。除了袁崇煥,誰會冤得這般痛徹?誰被拋棄得這般赤裸?基于此,崇煥之死在史學(xué)上有“第一冤案”之稱。

這一回,“人民”真的失察、失聰、失明了。

其實,此般歷史悲情從未拂袖而去,幾個世紀(jì)后的今天,我也沒覺得有什么特殊力量能把這兩類“人民”、兩款“愛國”拉扯開。想想吧,在罪證如山、眾口鑿鑿、只有一個信息源和輿論調(diào)門的前提下,你有何理由不躋身于那“正義”合唱?比如“反右”“文革”,比如“將某某永遠開除出黨”的大會上,有誰落后過?據(jù)史載,崇煥死后,“暴骨原野,鄉(xiāng)人懼禍不敢問”,那顆死不瞑目的血顱,終日懸于桿上,忍受空蕩蕩的落寞和曝曬。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