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中國為什么敗給了美國

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 作者:(美)皮翠拉·瑞沃莉


需求的爆炸式增長要求供給的爆炸式增長。那么問題又來了:為什么爆炸式的供給增長發(fā)生在美國,而非自棉花交易出現(xiàn)以來就是世界主要棉花生產國的那些國家?當我們注意到英國為減少對美國棉花的依賴費盡周折時,美國棉花業(yè)為什么能夠成功的問題就更讓人好奇了。

簡單地說,當時現(xiàn)代市場在印度或中國的棉花產業(yè)或任何其他產業(yè)都還沒有發(fā)揮作用。正如經濟史學家戴維·蘭德斯所說的那樣,了解經濟史上的某件事為什么在某個地點和時間發(fā)生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問:“誰會受益?”若通過提高生產力、改進質量以及將棉花出售給英國的生產者能讓印度或中國的棉花種植者獲益,他們也會這么做。然而,看起來他們不可能獲利,因為風險太大而回報卻太少。獎勵好點子、改良或原創(chuàng)性的資本主義因子還沒在亞洲站穩(wěn)腳跟。

首先,沒有財產權。正如17世紀在印度生活的法國人弗朗索瓦·貝尼耶所寫的,沒有你我之分。沒有引導因素使人們去改進古老的方法,擴大種植面積并精益求精。雇農受統(tǒng)治者支配,而統(tǒng)治者常常不在場或不斷地變化。貝尼耶寫道,因此,農民即使創(chuàng)造了財富,也要將這些財富藏起來,以免被敲詐或查封。

古代中國也是如此,棉花種植者不會受益。在帝王的專制統(tǒng)治下,人們沒有理由去冒現(xiàn)代意義上的商業(yè)風險。18世紀末的一位基督教傳教士評論說:“一想到他的努力帶給他的是懲罰而非獎勵,任何天才都不會有所作為?!闭缣m德斯指出的那樣,中國的大多數嘗試都淺嘗輒止,其“文化優(yōu)越感和自上而下的專制統(tǒng)治使它不愿改良,不善學習”。在文化上,17世紀初至20世紀初統(tǒng)治中國的清王朝排斥西方的一切,且總體上排斥一切變革。一位途經中國的耶穌會士評論道:“中國人喜歡殘缺的古玩甚于完美的現(xiàn)代品?!睋Q句話說,所有伊萊·惠特尼式的人物在中國都沒有理由去嘗試。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