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祖德余蔭論
《易經(jīng)》所言“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從變易規(guī)律中指出了不易的財富代際延續(xù)問題?!端貢吩唬骸巴乒膨灲瘢圆换蟆?;如果從現(xiàn)代遺傳學的角度,求得一個可以存疑但還不能證實或者證偽的解釋就是:同類習性的人感生一家,就是有相同頻率的生物波互相吸引,聚集到一處,“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或者說同德相保,同心同德,同氣相感,是《了凡四訓》中所指的“百世之德有百世子孫保之”。
凡個人有所成就,切莫自以為是,四顧躊躇,切莫以為是自己高明,看輕自己那些可能一輩子身在窮鄉(xiāng)僻壤的父母鄉(xiāng)親,飲水思源才能感念天地承載、父母生養(yǎng)、師長教誨、國家重托,才會芳齡永繼,仙壽恒昌。
若想家道昌隆,子孫興旺,就要從“我”輩做起,吃穿用度豐足之外,奉養(yǎng)老人和教育孩子之外,把富余所得以“十出其六”的比例捐贈出去,謂之“德過本”,可保家道日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