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巧,這幾天我在讀美國一個對沖基金經(jīng)理大衛(wèi)·艾因霍恩(David Einhorn)的書——《永遠蒙騙部分人》(Fooling Some of The People All of The Time)。他反復講,他開始創(chuàng)辦對沖基金時,資金非常少,只能集中火力,而集中火力就意味著承擔高風險。怎么辦?他降低風險的辦法是,三思而后行。不對,是百思而后行,只做十拿九穩(wěn)的項目。
當然,大多數(shù)投資者(包括敝人)均為性情中人。我們經(jīng)??吹竭@只股票也好,那只也可愛;看到每份研究報告(不管是看多還是看空),都覺得頗有道理;聽每個講座(不管是哪路神圣),都覺得熱血沸騰;見每個上市公司的高管,都覺得想寫支票(買股票)。
作為投資者,我們每天都要作很多決定:這只新股要不要申購?那只股票要不要換馬?是否錯過了什么大趨勢?張磊的說法是,只作那些把握非常大的決定;惹不起,躲得起;不作決定好過勉強作個決定。同行的陳一舟舉了一個恰當?shù)睦?,某股?元以下必買,60元以上必賣(甚至做空),但是在5~60元之間,看不明白,所以惹不起,躲得起。
性格缺陷比較明顯的股民(特別是性情中人)可能無法按照張磊和陳一舟的理念行事,因為那需要很大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忍耐力。怎么辦?我覺得大家可以考慮敝人建議的方法,即排除法和分散法。我們要么投資覆蓋面很廣的基金或者指數(shù)基金,要么自建一個范圍很廣的資產(chǎn)組合,程序如下:去掉最大的20%的公司(難增長),去掉最小的20%的公司(風險高),再去掉行業(yè)不熟悉的公司、概念多過內(nèi)容的公司和明顯走下坡路的公司、內(nèi)部管理有問題的公司(出過丑聞)、在媒體頻繁曝光的公司、需要政府扶持的公司,最后再去掉熱門的公司、一眼看去就很貴的公司……然后撒胡椒粉,多投資一些公司。當然,這種方法是次優(yōu)。
張磊的方法也許是最優(yōu)。兩天來,在餐桌上,同行的朋友們都拿他開玩笑,You do not have to do anything!我覺得,這實在是一句非常強勁有力的口號。不信?你多說幾遍,體驗體驗那份暢快!
克服焦慮,做一個幸福的股民
古今中外,股民們從來都不開心。為什么?賺了錢的認為賺得不夠多或不如別人多,虧了錢的則懊悔不已。而且虧錢又是如此容易。焦慮,是他們共同的敵人。焦慮又把股民們分成兩種:一種人拼命工作(讀書,上研修班,參加所有的研討會,眼睛盯著電腦或者手機屏幕),另外一種人不斷打聽小道消息,不斷詢問和征求其他股民對股市和個股的意見,而且不斷買進賣出,心里很不踏實,持股的時間越來越短。
作為中國資格最老的分析員之一,我鄭重建議我們的政府、統(tǒng)計部門、行業(yè)協(xié)會和股民們把證券分析師改稱為“企業(yè)分析師”。股票或者證券本身沒有什么好分析的。你問我,為什么不叫“公司分析師”?因為很多企業(yè)不見得是公司結(jié)構(gòu)。王大叔的汽車修理部可能就是個體制的、合伙人的或者其他結(jié)構(gòu)的,如何給它估值?如何判斷它的投資價值?
說完這些話,我們普通股民又該如何自保和繁榮呢?
1.先問一個問題:你究竟想干什么?這話簡直有點可笑!但是,很多股民沒有問過自己這個哲學問題。有的股民說“想賺錢”,有的股民說“想好玩,尋求刺激”。想找樂子的人們,不是我們的服務對象,我們暫且不談論。如果你是想賺錢,那么途徑也有兩條:一是通過你所投資的公司的增值來賺錢,二是通過占其他股民的便宜。第一條路叫投資(或者搭車),第二條路叫投機。這兩條路有時候會相交,但多數(shù)時候是不一樣的。它們需要的思維邏輯不同。前者是老實的心態(tài),后者是“壞人”,“良心大大地壞了”。身在股市,免不了要有點壞,但必須有立身之本。
2.要認識到年回報率在10%上下已經(jīng)很不錯了。股市只是投資的一個場所,但絕不是唯一的。很多沒有上市的企業(yè)更能幫你的資產(chǎn)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