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以后的貨幣戰(zhàn)爭
世界經濟與外匯市場環(huán)境的變化
以2008年美國爆發(fā)金融危機為契機,世界經濟及外匯市場環(huán)境也發(fā)生
了巨大的變化。因此,即將來臨的貨幣戰(zhàn)爭將以不同于以往的形態(tài)展開的可能性極高。最核心的變化是:大多數發(fā)達國家的中產階層大都成為了犧牲品。這一點意味著發(fā)達國家的內需基礎得到了弱化,同時也預示著針對發(fā)展中國家的貿易戰(zhàn)爭和匯率戰(zhàn)爭即將打響*。
美國政府和國民將會利用本國金融產業(yè)的國際競爭力,在國外金融市場上打造自己的消費基礎和美國經濟的犧牲品。與此相反,美國國民變得有多貧困,中國等發(fā)展中國家就將獲得同等規(guī)模的市場,所以發(fā)展中國家也將采取攻擊性的出口戰(zhàn)略。對此,美國外匯政策部門為了減緩貿易收支赤字的增速,并保護國民在經濟增長速度高的國家的投資利益,而促使對應國家的貨幣升值。
相反,外匯儲備量大的中國則為了保護本國的產業(yè),將力促競爭國家的貨幣升值。比如說,通過購買日本國債的方法,力促日元保持堅挺,通過購買韓國國債的方法,保持韓元的堅挺。持續(xù)購買美國國債,也會對中國經濟產生正面的效果,所以有別于部分經濟學家的主張,中國不會攻擊性地拋售所持有的美國國債。因為這樣才可以在出口市場和內需市場上保護本國的產業(yè)和企業(yè)。如果,中國迫于美國的壓力,不得不上調人民幣價格,那么美國便可以利用與促使日元和韓元堅挺相同的方法,挫敗中國。
經濟復蘇速度緩慢的歐元地區(qū)國家,也將通過下調歐元價值的方法,強化出口競爭力,圖謀經濟的快速恢復。因此,以2010年歐洲爆發(fā)財政危機為契機而下跌的歐元價值,其與美元的匯率在相當長的期間內,不會下跌到1:1一下。另外,歐元貶值幅度越大,與使用美元地區(qū)的匯率效果就越大,所以在數年以內,歐元也不會消失——這一點也不同于部分經濟學家的看法。
除此之外,各國在克服經濟危機過程中,貨幣供應量超過了需要量,這也是貨幣戰(zhàn)爭環(huán)境的重要變化。因為國際投機資本有可能瞄準了高收益率,將增加的通貨量轉向谷物等原材料市場。
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技術水平差距也在快速縮小,這也是環(huán)境的重要變化之一。因為一旦技術差距縮小,發(fā)達國家的產品附加值便會下降,而發(fā)展中國家生產的產品的附加值轉而上升。從根本上看,在2010年擴散到全世界范圍的貨幣戰(zhàn)爭,是發(fā)達國家中產階層的崩潰、嚴重的財政赤字、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之間技術差距的縮小、超出需要量的通貨量等原因導致的。
美元霸權時代的繼續(xù)
美國在2008年10月以后大幅增加了美元的供應量。美國的基礎貨幣量儲備在2008年8月為8,400億美元,而到了2010年2月份,這一數據猛增為2兆1,100億美元,等于是在1年半當中增加了150%。當國際性的投資銀行瀕臨破產,美國政府便為了防止金融系統(tǒng)的崩潰和經濟復蘇,采取了這樣的措施。匯率是兩國貨幣之間進行交換的比率,因此,如果按照經濟教科書的理論,從正常意義上講,基礎貨幣量大幅增加了的美元理應貶值才是。據此,僅在2009年初,著名的經濟學家們紛紛預測美元霸權時代行將終結,而歐元將占據強勢地位。一部分經濟學家還預言,中國的人民幣將提升到基礎貨幣地位。
可是進入2010年以后,歐元并沒有像那些經濟學家預測的那樣升值,事實上反而大幅貶值了。其原因究竟何在呢?簡言之,這是因為大多數經濟學家未能正確理解成為解基礎貨幣所需的必要條件和匯率決定原理。
在成為基礎貨幣的必要條件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是通貨價值的穩(wěn)定。不妨讓我們先了解一下,龐大的通貨供應量和標準利率的下調,能否強化或弱化成為基礎貨幣的必要條件。2008年10月,由于國際性投資銀行瀕臨倒閉,美國存在金融系統(tǒng)全面崩潰之憂,這一時期也是資金流動從美國轉向日本的轉折點。因此,如果能通過基礎貨幣供應,恢復金融系統(tǒng),那么就可以阻止美元的貶值,通貨價值也將得到穩(wěn)定。
經濟專家們預測美元地位遭到失敗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并不懂得這樣一個事實:作為基礎貨幣的美元,在貨幣戰(zhàn)爭中是一種強有力的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匯率是與作為基礎貨幣的美元之間的交換比率。他們忽視了這樣一點——如果美國的投機資本向貨幣貶值的國家供應基礎貨幣,他們便可以實現股票市價差收益和匯率差價收益。即,他們忽視了通過史無前例地大量供應美元,美國的經常收支赤字和財政赤字問題將得到消解這一事實。
大多數經濟學家在對2008年末的匯率的預測中出現了失誤,其原因在于他們把貨幣經濟現象理解為基礎貨幣的核心。隨著美國于2009年大幅增加基礎貨幣量,這些經濟學家們便開始預測美元將會貶值。但是即使通貨量增加了,貨幣流通速度(廣義通貨量÷基礎貨幣量)也從2007年的8.9倍,減緩到了2009年的4.1倍。這是因為作為基礎貨幣的美元的流通速度減緩,意味著國際貿易和資本往來所需的美元資金不足。(作為美元堅挺的主要原因),2008年10月,在雷曼兄弟公司宣告破產以后,直到2009年3月,其間發(fā)生的全世界范圍內的美元不足現象(美元堅挺)便是其代表性的案例。
不妨讓我們來看一下其它使美元保持堅挺的重要原因。
第一,歐元地區(qū)經濟增長速度相對緩慢。2009年美國的GDP增長率為-2.4%,與此相反,歐元地區(qū)的經濟增長率為-4.1%。而當時,中國和其它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正在以5%以上的速度增長。這一重要的市場環(huán)境變化,使得資金的流動從歐元地區(qū)轉向亞洲地區(qū),或向經濟增長速度相對較快的美國。也就是說,就連歐洲的資金,都沒有理由將其投資到像希臘那樣財政赤字嚴重的歐元國家債券上。如果把現有的債券拋售出去,然后投資到亞洲地區(qū),反而有可能獲得股票市價差收益和匯率差價收益。
第二,歐元地區(qū)的經常收支赤字劇增也是原因之一。歐元地區(qū)經常收支赤字,從2007年的251億美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2,012億美元,等于是在一年當中增加了800%以上。與此相反,美國在2008年的經常收支赤字比2007年減少了3%左右,而在2009年則有了更大幅度的減少。這便是美元比歐元堅挺的重要原因。
第三,歐元地區(qū)國家的經濟實力差距也在歐元的疲軟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在使用歐元的16個國家中,除了德國和法國等發(fā)達國家之外,更多的是一些發(fā)展中國家,因此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通貨價值傾向于下跌。再加上對使用歐元國家的出口過程中,也無法期待匯率效果,因此便成為經濟復蘇的絆腳石。而這一點也同樣起到了促使歐元疲軟的重要作用。因為對應國家的經濟正在走向崩潰,可如果沒有產生匯率效果,經濟復蘇就會延遲,就有可能陷入更大的泥沼之中。
第四,與歐洲國家經濟關系密切的英國的財政赤字激增,也對歐元貶值造成了影響。這是因為英國的經濟危機有可能發(fā)展為歐元地區(qū)的經濟危機。正如亞洲金融危機以后,日本經濟陷入困境。
由于上述原因,美元的霸權時代并沒有像某些經濟學家所預測的那樣結束,反而以2008年美國爆發(fā)的金融危機為契機得到了強化。
部分經濟學家在指責美國經濟中存在的問題(財政赤字和經常收支赤字及房地產問題等)的同時,也在描畫著“美元消失以后的世界”前景,但美元的霸權時代在日后也只能繼續(xù)下去。因為美元是在地球上存在的貨幣當中,最具作為基礎貨幣所應具備的充分必要條件。我們不妨再具體分析一下。j基礎貨幣國家應在政治、經濟方面保持穩(wěn)定,同時也不應受到來自外部的侵略,而美國在政治、經濟方面都很穩(wěn)定,而且還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k基礎貨幣國家應具備吸收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的實力,而美國的金融市場十分發(fā)達,平均收入也處于很高的水平線上。l要想滿足世界經濟增長所需的基礎貨幣量,那么即使發(fā)生了財政赤字,也應供應基礎貨幣,而經濟實力最強大的美國,擁有承擔這種大規(guī)模財政赤字的能力。
除此之外,美國政府和美國投機資本采取的死守基礎貨幣秩序戰(zhàn)略,也
成為美元保持霸權地位的重要原因。盡管是一個沒有現實性的假定,但在2008年美國爆發(fā)金融危機時,如果美元不是基礎貨幣,那么就有可能產生不堪設想的后果,其嚴重程度將遠遠超過1930年發(fā)生的經濟恐慌。值得慶幸的是美元是基礎貨幣,所以在2008年末破產的國際性投資銀行得益于美國政府的投資,得以復活,美國的失業(yè)率也得以控制在10%的水平上。此外,在2009年經濟復蘇的情況下,美國經濟也以快于經濟學家們預期的速度恢復,這也是因為美元是基礎貨幣才可能出現的局面。
所以,美國只能拼命死守美元的基礎貨幣秩序。因為這關系到美國的政治、經濟地位和美國國民的生存。2010年初,美國的金融公司之所以提出希臘、葡萄牙、西班牙等歐元地區(qū)國家的財政赤字問題,其原因也在于他們試圖通過這種弱化歐元地位的戰(zhàn)略,提升作為基礎貨幣的美元的地位。我們也可以將其解釋為美國對以歐元進行國際貿易的國家,和歐元在外匯儲備中占有很高比重的中國提出的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