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期間,1971年8月15日,美國發(fā)生了“尼克松危機”,美國貨幣政策從黃金美元本位制過渡到浮動匯率制,產業(yè)環(huán)境完全改變。1973年以及1978年發(fā)生的兩次石油危機導致了石油價格的高漲,世界經濟陷入大恐慌。日本經濟受到石油價格高漲和日元匯率高的影響,經濟增長率與1960年代相比下降了二分之一。不過,借助于有關能源改革的相應政策以及產業(yè)界的不懈努力,日本渡過了這段困難。
4.國際合作時代(1980年代)
進入1980年代,日本經濟通過實施結構調整,強化了競爭力,擴大了出口,導致日美貿易摩擦進一步激化。摩擦的對象范圍也擴大到汽車、半導體、機床等產品。同時,日本的基準認證制度等與進口有關的制度,也被看作是日本市場封閉性的表現(xiàn)而遭到批判。1985年開始了所謂的“MOSS協(xié)議”(區(qū)分不同市場領域協(xié)議),該協(xié)議是針對機電通訊、電子、醫(yī)藥品、醫(yī)療器械等領域,就日本市場的封閉性所展開的日美之間的正式談判。
此外,1985年10月的“廣場協(xié)議”所進行的貨幣調整使日元遭受了嚴重的升值,日本企業(yè)陷入困境。日本政府通過“前川報告”等,正式開展了經濟結構改革,并同時通過財政金融政策實施了擴大內需政策。
這一時期,產業(yè)政策有了巨大的變化,對市場功能的重視變得更加突出,市場的開放程度進一步增強。政府通過有機地結合宏觀經濟政策和微觀經濟政策,推進了結構改革,降低了對(主導經濟增長的)戰(zhàn)略產業(yè)的扶植力度,將重心轉移到基礎技術的研究開發(fā)、地球環(huán)境問題的解決等地球方面的課題上,并同時致力于國際合作和國際貢獻。
5.結構調整時代(1990年代)
1980年代后期開展的內需擴大政策,致使日本經濟在1990年前后迎來了所謂的“泡沫經濟”時代,日本的房地產價格以及股票價格暴漲。為了矯正泡沫經濟,政府緊急采取緊縮性政策,從此日本陷入了被稱作“失去的10年”的長期停滯。之后為了恢復景氣,日本政府積極采取了寬松的貨幣政策及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經過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經濟才得以恢復。
鑒于美國、英國等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通過重視市場功能的政策進入了景氣擴大的過程,日本也以放松管制為中心進行了結構調整??墒鞘袌鼍皻馐冀K難以恢復,1990年代日本經濟僅停留在1%前后的經濟增長率。
即使進入1990年代之后,美國仍舊對于日本的經濟結構抱有不信任感。繼1985年1月開始的所謂“MOSS協(xié)議”之后,1989年7月日“美結構協(xié)議”(SII)開始實施,1993年7月“日美總括經濟協(xié)議”(CTT)開始實施,日本的經濟體系開始登上了真正的通商談判的舞臺。美國為了改變日本市場,強調“注重結果”,逼迫日本擴大進口,其中汽車談判最為艱難。1995年6月,橋本通商產業(yè)大臣與卡特USTR代表最終達成了協(xié)議。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其紛爭解決機制有效地發(fā)揮了作用,加之日本經濟陷入了停滯期,日美通商摩擦才開始趨于穩(wěn)定。
這一時期,地球環(huán)境問題引起了世界的極大關注。1992年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問題會議召開,在會上,多國簽署了《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在其基礎上,1997年簽署了《京都議定書》。
6.全球化時代(2000年至今)
進入21世紀,全球化的進程加快。尊重自由貿易的潮流和電子信息革命相輔相成,這大大提高了世界經濟的相互依賴程度,同時也加快了經濟的增長。2000年代的前期,世界經濟記錄下4%左右的經濟增長率。但是,它同時也呈現(xiàn)景氣變動的同步化和振幅的擴大現(xiàn)象。開展“雙胞胎”赤字(財政赤字和國際收支赤字)的美國式市場原理主義及金融本位的經濟運營,產生了全球性不均衡,2008年發(fā)端于次貸危機的金融危機,使世界經濟同時陷入停滯。
這一時期世界主要國家采取了穩(wěn)定金融和恢復景氣的協(xié)調行動,世界經濟最近開始漸漸脫離最停滯的時期。其中,中國等亞洲國家及地區(qū)為經濟恢復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中國自1978年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實現(xiàn)了年率9.6%的經濟增長,并在2010年超過日本,占據(jù)世界第二的經濟地位。印度經濟近年來也持續(xù)顯著增長,東亞地區(qū)的經濟總量目前已經占世界GDP總量的25%左右,預計到2020年可達到約40%。
日本經濟2000年以后緩慢地進入了景氣恢復過程,但受到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再一次陷入了負增長。通過與其他主要國家合作開展景氣刺激政策,最近才漸漸轉為正增長,但是很大部分是依賴于對中國的出口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