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流行樂隊GLAY在北京開演唱會的2002年深秋,坐落于上野公園的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犍陀羅雕刻展和秣菟羅雕刻展,以紀念日本與巴基斯坦、印度建交五十周年。
中國佛教造像非常多,尤其是敦煌、云崗、龍門三大石窟,每次觀光都感嘆不已,但從未想過人怎么造起了佛像,原來就起源于這兩個地方:犍陀羅和秣菟羅。秣菟羅在印度北部,距首都新德里約150公里,有些學者主張造像最初從這里開始,犍陀羅是后起仿造。犍陀羅在巴基斯坦北部的白沙瓦及阿富汗東部,唐玄奘西天取經(jīng)也到過,但那時已一片荒涼。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三世率軍東征,占據(jù)此地。入侵二字當頭,文化交流也就在其中了,美國文化風行日本也說明這一點。所以,馬其頓大軍的風暴過后,犍陀羅便留下希臘文化的沙塵。兩個展廳相對,陳列的石雕一眼就看出風格的差異來,確實像上世紀初法國人弗謝說的,犍陀羅雕刻是"希臘式佛教美術(shù)"??墒?,造像起始于公元前后1世紀,想來不會是數(shù)百年之后才忽然"受了希臘藝術(shù)的啟發(fā)"(余秋雨語)。
佛陀入滅于公元前486年,據(jù)說他本人生前不同意肉體滅亡后再顯現(xiàn)人形,因此,雕刻上表現(xiàn)他的存在只是用象征,如舍利、菩提樹、法輪,供人頂禮膜拜。大約在公元1世紀前后,丘就劫率部落從大月氏統(tǒng)治下獨立,建貴霜王國。三世的迦膩色迦定都于富樓沙(今白沙瓦),版圖囊括了中亞、阿富汗、印度半島中部,秣菟羅也在其間。迦膩色迦大約即位于公元78年(據(jù)《后漢書》推測,位于公元2世紀前半),像公元前3世紀的阿育王一樣保護并弘揚佛教,那時的金幣鑄造了釋迦牟尼像。歲月消磨了佛陀的遺言,人們希望把佛陀的事跡(誕生、成道、初轉(zhuǎn)法輪、涅)視覺化、現(xiàn)實化,近在眼前,終于產(chǎn)生了雕造佛像的念頭。犍陀羅本來遺存著希臘文化,而貴霜朝經(jīng)濟繁榮,積極與羅馬帝國交通,也傳來羅馬藝術(shù),以致有歐美研究者認為犍陀羅雕刻其實是"羅馬式藝術(shù)"??傊?,貴霜朝文化是一種雜交文化,既有希臘、羅馬藝術(shù)的手法,又有伊朗系統(tǒng)游牧民和印度的傳統(tǒng),獨具特色。寫文化出名的散文家余秋雨說"犍陀羅藝術(shù)已超越宗教范圍,成了東西方文化交融的杰出成果",這話好像說反了,分明是東西方文化在犍陀羅交融,結(jié)晶為杰出的宗教藝術(shù)。
初期犍陀羅佛像有八字胡,秣菟羅佛像偏袒右肩,但都是睜大了眼睛看世界,更近乎人樣。后來才半閉了眼睛,進入冥想狀。我想起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像,雙頰豐腴,眼目細長,凝眸遐思,含笑不語,別具中國佛教造像的特色。1930年梁思成講授《中國雕塑史》,說:"今美國各博物館所藏丘比像或儀態(tài)雍容直立作觀望狀,或蹙眉作懇切狀,要之,皆各有個性,不徒為空泛虛渺之神像。其妙肖可與羅馬造像比。皆由對于平時神情精細觀察造成之肖像也。不惟容貌也,即其身體之結(jié)構(gòu),衣服之披垂,莫不以寫實為主…… 不亞于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最精作品也。"
看罷展覽,走上東京街頭,悠閑的流浪漢(上野公園樹林里有他們的宿營地),匆忙的上班族,滿眼是另一副面孔。西尾干二在《國民歷史》一書的卷首彩印了二十一幅圖片,名之曰"日本人的臉",然后在書中寫了一段這樣的話:
"世界上能與之比肩的雕刻群惟有希臘古典世界。當然中國、朝鮮等亞洲各國的佛像雕刻也未能創(chuàng)造有這些內(nèi)容的世界。與其說日本人把佛教當作了觀念接受,不如說作為美享受。以最初百濟獻來銅佛之時為佛教導入或許是一個象征。在中國,佛像大半遭法難破壞。有一個日本人歷時40年,把殘留雕像的全部照片匯集起來,最近出版了松原三郎《中國佛教雕刻史論》(共四冊),我得到了。這是從魏晉南北朝經(jīng)隋唐到五代、宋的中國全部佛教雕刻的攝影集,明白地說,是和日本雕刻群根本不同的世界。單調(diào),概念化,完全不是你此刻在本書彩色插頁上看到的栩栩如生的世界。唐以后的雕像,雖然藝術(shù)上稍微有一點舒展,但無論如何也比不上日本。"
就雕塑藝術(shù)來說,中國有兩個源流,一是秦俑所代表的,那完全是中國人相貌,另是佛像,既保持佛教意義上的原貌,又逐漸世俗化、本地化。日本在石器時代也有過土俑制作,但到了飛鳥時代,大陸人蜂擁而來,帶來了佛教造像技術(shù),從此以后,日本幾乎除了佛像而外再無雕塑可言。日本造像之所以比較寫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權(quán)現(xiàn)"意識。說來佛陀、菩薩也難當,為普度眾生,還需要采取些權(quán)宜之計,像孫猴子一樣變化多端。大約在平安時代,日本人開始把土著諸神說成是佛陀、菩薩喬裝打扮而化現(xiàn)的。到了平安后期,這種"權(quán)現(xiàn)"信仰逐漸使一些佛像改觀,趨于寫實,便有了日本人模樣。從生活中升華出來的宗教被這種"權(quán)現(xiàn)"觀念重新納入生活中,形成日本文化生活的傳統(tǒng)性特征。而且,西尾選取的雕像雖屬于佛教造像,但大都不是佛像或菩薩像,面貌也就更少些佛教的教條,甚至栩栩然。
聽說用電子計算機研究的結(jié)果,由于咀嚼越來越省力,腮幫子肌肉松馳,日本人臉的歷史演進是變長,將來會變成瓦刀臉、巴掌臉,倘若有西尾那般熊也似的圓臉就屬于反古現(xiàn)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