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購買家電產(chǎn)品的時候,經(jīng)常會擔心購買后出現(xiàn)問題,或者購買后不會操作。雖然很多廠商都會提供售后服務來為顧客解決這些問題,但客服電話打不通或者打通了之后對方的態(tài)度很惡劣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的。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所消耗的時間和精力也是一種交易成本。
比如說,一個人有一臺X公司生產(chǎn)的電腦,現(xiàn)在他打算買一臺新電腦來淘汰這臺舊的。剛好市場上有兩款性能完全相同的電腦,只是生產(chǎn)廠商不同,X公司生產(chǎn)的電腦售價15萬日元,Y公司生產(chǎn)的售價14萬日元。因為知道這兩款電腦性能完全相同,一般來說應該購買價格比較便宜的Y公司生產(chǎn)的電腦,可是因為這個人之前使用過X公司生產(chǎn)的電腦,而且對X公司售后服務十分滿意,所以他很有可能花高價來購買X公司的電腦。
如果考慮到購入后的交易成本,這個人購買高價電腦的行為就是合理的。這種情況就是因為有交易后成本的存在,所以才導致差價的產(chǎn)生。
那么,讓我們假設不管進行什么樣的交易,都不會產(chǎn)生交易成本。在這種情況下,會出現(xiàn)一種能夠使“同樣的東西價格相同”的強大力量。
比如說,同一種茶飲料,C店賣100日元,D店賣98日元。如果交易成本為零,那我們就可以進行如下操作。從D店購入98日元的茶飲料,然后拿到C店門前以99日元的價格出售。因為比C店的售價低,很快就會賣光。就算以和C店相同的100日元進行銷售,早晚也能夠賣光。將98日元買來的商品以99日元或者100日元的價格進行銷售,這其中的差價(1日元或2日元)是肯定能夠賺到的部分。雖然一瓶只賺1~2日元,但如果數(shù)量巨大的話,那也是不小的利潤。
在經(jīng)濟學上,將這種行為稱為套利或者套利交易。所謂套利,是指在同一段時間內(nèi)相同商品以不同價格進行銷售的情況下,利用兩者之間的差價賺取利潤的交易行為。以較低的價格買入,然后以較高的價格賣出,從理論上來講,差價的這部分利潤是保證可以賺到的。
而且,當套利充分發(fā)揮作用時,同樣的商品價格也會變得相同。比如在C店花100日元購買茶飲料的顧客,為了追求更便宜的價格會去D店購買98日元的同種商品,而C店因此不得不將自己的價格也降到98日元,那么這就是套利的一種表現(xiàn)。
與理論不同的是,在現(xiàn)實中,套利并沒有時刻發(fā)揮作用,同樣的東西依舊能夠以不同的價格進行銷售,這是因為有交易成本的存在。將瓶裝茶飲料從一家店買入再拿到另一家店門前賣出的過程需要消耗時間和精力,想要大量販賣的話還需要消耗其他成本,由此產(chǎn)生的交易成本如果大于可能獲得的利潤,就沒有人會那樣做。也就是說,正因為有各種各樣的交易成本存在,才使得茶飲料能夠在不同的店鋪以不同的價格銷售。
在這個世界上交易成本接近于零的地方,當出現(xiàn)價格差異的時候,套利便會立刻發(fā)揮作用,最終將同樣東西的價格也變得相同。特別是在金融領(lǐng)域,只要金融機構(gòu)稍微操作一下電腦,就可以十分簡單地完成巨額資金的流動。當金融機構(gòu)交易股票和外匯的時候,交易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輕松實現(xiàn)套利。因此,當你對股價、利息和外匯市場是由什么決定的、以什么樣的機制進行運作加以分析的時候,套利的思維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在套利發(fā)揮作用的情況下,同樣的東西價格也會變得相同。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同樣的商品卻因為地點的不同而以不同的價格銷售,這都是因為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套利無法實現(xiàn)。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講,一切價格都可以通過交易成本的概念進行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