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初發(fā)政見(2)

李大釗傳 作者:朱志敏


李大釗最早寫下的兩篇分別以“隱憂”和“大哀”為標題的文章可以說是他的政見宣言書。他在脫稿于1912年6月的《隱憂篇》中寫道:

國基未固,百制搶攘,自統(tǒng)一政府成立以迄今日,凡百士夫,心懷兢惕,殷殷冀當世賢豪,血心毅力,除意見,群策力,一力進于建設,隆我國運,俾鞏固于金甌,撼此大難,肩此巨艱,斯固未可以簡易視之。而決未意其扶搖飄蕩,如敝舟深泛溟洋,上有風雨之摧淋,下有狂濤之蕩激,尺移寸度,原望其有彼岸之可達,乃遲遲數(shù)月,固猶在惶恐灘中也。

蒙藏離異,外敵伺隙,領土削蹙,立召瓜分,邊患一也;軍興以來,廣征厚募,集易解難,餉糈罔措,兵憂二也;雀羅鼠掘,財源既竭,外債危險,廢食咽以,財困三也;連年水旱,江南河北,庚癸之呼,不絕于耳,食艱四也;工困于市,農(nóng)嘆于野,生之者敝,百業(yè)雕蹶,業(yè)敝五也;頑梗未凈,政俗難革,事繁人乏,青黃不接,才難六也。凡此種種,足以牽滯民國建設之進行,矧在來茲,隱憂潛伏,創(chuàng)國伊始,不早為之所,其貽民國憂者正巨也。

他在發(fā)表于《言治》月刊第1年第1期的《大哀篇》寫道:

嗟呼!斯民何辜!天胡厄之數(shù)千年而至今猶未蘇也!暴秦以降,民賊迭起,虐焰日騰,陵軋黔首,殘毀學術,范于一尊,護持元惡,抑塞士氣,摧折人權,莫敢誰何!口謗腹非,誅夷立至,側身天地,荊棘如林,以暴易暴,傳襲至今。噫嘻!悲哉!此君禍也,吾言之有余痛矣。然自滿清之際,仁人義士,痛吾民之憔悴于異族專制之下,相率奔馳,昭揭真理之幟,以號召儔類,言之者奕口嘵音,行之者斷頭絕脰,擲無量之頭顱、骸骨、心思、腦血,夙興夜寐,無時不與此賊民之徒,相激戰(zhàn)于黯黯冤愁之天地中,以獲今日之所謂共和者又何如也?吾殉國成仁殺身救民之先烈,所以舍生命以赴之者,亦曰:“是固為斯民易共和幸福也。”吾民感先烈之義,誠銘骨鐫心,志茲碩德,亦欣欣以祝之曰:“是固為吾民易共和幸福也。”而驕橫豪暴之流,乃拾先烈之血零肉屑,涂飾其面,傲岸自雄,不可一世,且悍然號于眾曰:“吾固為爾民造共和幸福也。”嗚呼!吾先烈死矣!豪暴者亦得揚眉吐氣,擊柱論功于爛然國徽下矣。共和自共和,幸福何有于吾民也!

前一篇是為國家面臨的困境而憂;后一篇是為人民大眾痛苦的命運而哀。

同古往今來一代又一代有志知識分子一樣,國事民瘼成為李大釗最為關心的問題;國家安寧和人民幸福,是他論政的出發(fā)點。這種愛國愛民精神,部分來自讀史受到的一個個為國舍身、為民請命杰出志士形象的激勵、鼓舞,部分來自“四書五經(jīng)”中孔孟的齊家、治國和仁政、愛民、民本思想的啟發(fā)和影響。

然而,生活在新的時代,受到新思潮影響,使他的愛國、愛民有新的含義。

他痛斥秦始皇以來的君主為“民賊”,認為其施暴政,壓迫人民,罷黜百家,以至阻礙學術發(fā)展;獨尊儒術,使其成為維護專制君主的惡政、壓抑士人思想、破壞自由權利的工具,造成荊棘如林、文字獄盛行、人人自危的社會;而一代又一代君主以新的殘暴代替舊的殘暴,演為數(shù)千年專制的歷史。

這種對封建時代社會政治和歷史的觀察,毫無疑問是接受了自嚴復、譚嗣同到梁啟超,又到孫中山等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宣傳的民主觀念的結果。

民主思想同儒家思想中的忠君觀念是水火不相容的。有堅定的民主意識,忠君便成為恥辱。李大釗繼承屈原、岳飛的愛國精神,卻不像他們那樣忠君。他所擔憂的國家也已不是君主專制國家,而是人民的國家、民主的國家。

盡管他在這個時期還沒有對人民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作深入探討,對國家的認識還有些抽象,有些朦朧,但他顯然把人民幸福與痛苦作為衡量國家政治善惡良否的根本標準。他為國家擔憂實質(zhì)上是為人民的疾苦擔憂,國家與人民在他的心目中成為不可分離的整體。

對他來說,不僅壓迫人民的君主專制暴政可惡至極,即便推翻了君主,建立形式上的共和,國家不得安寧,反而陷入混亂和危險的境地,人民得不到渴望中的幸福,反而遭到更大痛苦,那也是不可容忍的。

在法政學會同人中,多數(shù)人著文“拘攣法理糟粕之學”,唯有李大釗“振翰犖犖,發(fā)為感慨悲歌之篇,其造意樹義,一以民生為念”。

對人民群眾和國家命運的密切關注和不拘泥于“法理糟粕之學”,反映了李大釗論政立意之高大、目光之宏遠、眼界之開闊。正在這樣的基點上,他尖銳指出了國家與社會當時存在的“邊患”、“兵憂”、“財困”、“食艱”、“業(yè)敝”、“才難”(人才難得)6個問題。

然而,相對于“黨爭”和“省私”來說,其他只是次要枝節(jié)。

民主國家以多黨制為其特征之一。辛亥革命后短時期內(nèi)出現(xiàn)近二百個政黨。其中規(guī)模較大的有章炳麟、張謇等組織的統(tǒng)一黨,由統(tǒng)一黨和民社(黎元洪、孫武等發(fā)起)、國民協(xié)進會(范源濂、籍忠寅等發(fā)起)、民國公會(陳敬第、黃群發(fā)起)、國民黨同志會(潘昌煦、朱壽朋等發(fā)起)聯(lián)合組成的共和黨,由共和統(tǒng)一會(景耀月、陳其美等發(fā)起)、國民共進會(褚輔成、殷汝驪、沈鈞儒等發(fā)起)、政治談話會(劉彥發(fā)起)等聯(lián)合組成的統(tǒng)一共和黨,由國民協(xié)會(張嘉璈等發(fā)起)、共和建設討論會(孫洪伊、湯化龍等發(fā)起)合并組成的民主黨,以及同盟會改組之后,聯(lián)合統(tǒng)一共和黨、上海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四團體成立的國民黨等等。

這些政黨的成立無不是為爭奪國會議席和政府官職,其實質(zhì)是爭奪政權。為達到爭權目的,各政黨不惜拉大旗做虎皮,虛張聲勢,互相攻擊,甚至搞陰謀、造謠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