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投筆從戎(1)

林毅夫跌宕人生路 作者:鄭東陽


投筆從戎

在一次軍訓中,林毅夫決定放棄臺灣大學的學業(yè),投筆從戎,就讀陸軍軍官學校。林毅夫的這個選擇并不是一次簡單的個人選擇,在20世紀70年代的臺灣,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當時臺大學生追求赴美留學者眾多,而林毅夫決定留在軍中,對當時被社會視為天子驕子的臺大學生來說,真是一個震撼彈,也是大專學生成功嶺集訓十幾年來的頭一遭、一大賣點,還驚動了蔣經國。此后,在臺灣軍隊里,林毅夫成為重點培養(yǎng)對象。

“軍人的理想是馬革裹尸還,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累死在書桌上?!边@是林毅夫的一句座右銘,十分貼切地勾勒出了這位學者兩段不同的人生。

和大陸大學新生一樣,每個臺灣大學生也都要參加軍訓。

軍訓的地方在成功嶺臺灣軍營,是臺軍的新兵訓練中心。成功嶺位于臺灣大肚山東南方的軍事基地,在連接王田交流道的省公路即可見到“成功嶺”基石矗立。

每年寒、暑期大專青年都會在此受訓,因此每逢探親假日,成為烏日鄉(xiāng)定期涌現(xiàn)熱鬧氣氛的時刻。

成功嶺受訓

林毅夫在臺大期間也不例外。在大一上學期上完課之后,1971年12月,林毅夫和他的同學就要上成功嶺受訓8個星期。

在全世界將近200個國家或地區(qū)中,像臺灣當局那樣設有大專兵訓練營的,大概絕無僅有。特別是在20世紀70年代,時任“行政院院長”的蔣經國曾多次巡視成功嶺。

1958年7月,正值“八二三炮戰(zhàn)”前夕,臺海對峙情勢升高。臺灣“教育部”為貫徹蔣介石一向對青年“文武合一”的期許,特會同“國防部”、“救國團”、“省政府”等有關單位,研擬訂定“大專學生暑期集訓”辦法,分由臺陸軍各訓練中心施訓。

由于受訓場地分散,不方便集合,再加上大專生日漸增加,1964年12月16日,“國防部”在臺中縣設立陸軍后備兵訓練指揮部(后更名為“成功嶺訓練中心指揮部”)。原本一年一次的暑訓,不夠容納逐年增加的大專生,最后增加為三次(寒訓一次,暑訓兩次)。受訓時間則從原來的12周縮短為8周,1972年又改為6周,1993年改為5周,1996年變成4周,直到今天。

2004年,實施40年的成功嶺大專集訓,在當年2月4日這一梯次學生結訓后,旋即拉下鐵門,宣告關閉。對不少臺灣人而言,“成功嶺”三個字,幾乎人人耳熟能詳。尤其是大專青年男生們,更是充滿了好奇與向往。無數(shù)曾在此接受所謂的“革命”洗禮的學子,去時的畏懼、離別時的難舍,成了人生中最值得回憶的一段時光。

對于1971年參加“成功嶺訓練”的林毅夫來說,“成功嶺”是其人生第二次轉折點。

林毅夫人高馬大,身高有183厘米,在受訓連隊中算是非常突出的。和他一起集訓的同學楊立奇回憶稱,“窮困孩子林正義很能吃苦,受訓又很認真,棉被總是折得有棱有角,深得班長、排長喜愛?!?

在受訓到第四五周的時候,林毅夫便向部隊班長、排長報告,他決定要投筆從戎,不回臺大念書了。

對于這個選擇,林毅夫本人很少談及。我們可以從臺灣《聯(lián)合報》在1972年2月26日第二版的報道中略知一二。

1972年2月25日,在臺中成功嶺,林毅夫向“參謀總長”賴名湯請纓,賴答應了他的請求,并當面嘉獎他。

這一天恰好是成功嶺大專寒訓班結訓的日子,在結訓典禮開始前,賴名湯接見了這位“報國心切”的同學,接受了他的請纓申請書,并聽他傾訴投筆從戎的心聲。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