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進入、豁免、退出和中國的改革困境
單相面的以GDP為衡量標準的經濟發(fā)展既為中國帶來了數十年的高速經濟增長,也造成了無窮的社會負面效應。越來越大的收入差異、社會分化、公平和正義的缺失、社會抗議甚至暴力行為,這些都是中國社會中互相關聯的現象。中國社會對社會政策的改革(包括社會保障、醫(yī)療衛(wèi)生、教育、住房等)呼聲已久,而社會政策的改革在多年來也是政府的主要議程。社會政策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公共物品的提供,這正是這些年一直在提倡的服務性政府的主要內容。再者,在任何社會,社會政策的改革都需要很大的財力,而這在中國似乎也不是大問題,因為經過數十年的經濟發(fā)展,國家已經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各級政府有豐富的財政收入。就是說,中國不缺錢。當很多國家(包括發(fā)達的美國)為社會政策的改革(如醫(yī)療改革)而為錢發(fā)愁時,中國的問題則是有錢但用不到社會政策上去。
政府為何缺少改革動力
很顯然,對社會問題嚴重性的認識、新政策取向的確立、國家財富的豐足,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看,中國都具備了社會政策改革的動力。但是,現實的情況卻是改革阻力重重,停滯不前。從發(fā)展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型缺少動力,已經確立起來的社會政策改革議程在很大程度上還僅僅是紙面文章。
為什么社會改革那么困難?改革的動力在哪里?任何改革都必須有改革者。雖然存在著巨大的社會動力,但社會動力本身不是改革的主體。就是說,社會(或者其所造就的社會運動)能夠對改革構成巨大的壓力,但任何社會政策的改革都必須通過改革者。在中國,現實地說,政府就是改革者。但政府并不是一個抽象的存在物,而是由眾多具有具體利益的個人構成的,也就是學界經常所說的政府代理人。要回答政府缺少改革動力的問題,考量政府的代理人或者改革的推行者的動力機制不失為一個切入點。如果這些人具備改革的動力,那么就會去推進改革;如果這些人缺少改革動力,那么他們就不會去推進改革;而當改革有悖于他們的利益的時候,他們就會阻礙改革的推進。
從改革者和市場之間的關系來看,人們就可以看到中國是如何缺失社會政策改革的動力的。和其他市場社會一樣,當今中國社會的一切現象都和市場分不開。發(fā)展和增長是市場的產物,發(fā)展和增長帶來的社會問題自然也和市場有關。再者,社會政策改革的目標就是要糾正市場社會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討論政府官員和市場之間的關系,即“市場進入”、“市場豁免”和“市場退出”。
市場進入、豁免與退出
“市場進入”非常重要,大多數財富都在市場產生,進入市場會給個人帶來巨大的物質利益。市場在理論上是一個平面,但其組織具有非常強的等級性。所有人都生活在市場社會里,但只有很少數是市場的組織者,而這些組織者往往操控著市場的運作。在中國,政府的代理人往往扮演了市場的組織者和操控者。因為擁有國家權力,權力就是“市場進入”的門票。政府組織市場可以有不同的形式。首先可以作為一個集團組織市場,例如龐大的國有企業(yè)(從中央到地方)。國有企業(yè)所獲取的巨大利益是盡人皆知的,國有企業(yè)內部的高工資已經成為中國社會收入差異的一個主要根源。政府官員個人可以通過“尋租”方式和商界發(fā)生關聯,成為共同的市場組織者而獲取或者分享利益。政府官員也可以通過“轉業(yè)”到商界,成為商人后“借用”原來的政府關系而獲取利益。不管怎么說,政府官員是中國社會中從市場改制獲取利益最大的一個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