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禪味與茶味(2)

明報:茶酒共和國 作者:黃苗子


無疑地,日本人的茶道里的一些禪味,是建立在他們的茶室的布置,進行茶道式的喝茶時候的客觀環(huán)境,和參加茶道進行的主客之間的關(guān)系上面的。通過了過去僧侶和武士時代制定下的許多陳舊而嚴厲的規(guī)矩,也許我們可以說,那樣的喝茶其實更像是中國古代的所謂禮了。譬如:通常茶道的茶室里正面壁上應該掛一幅山水畫(更早期的佛像之遺),也有不掛畫而故意掛上一頂笠的;桌上應該插一瓶花,就也有不插花卻插幾莖竹葉的。這是他特別要表示主人的謙退,卑遜,和沒有自我的意圖。本來古代的茶道有用上許多種器皿的,可是有的流派只用一種器皿,暗示在無限龐大的宇宙間人力的有限,和不完全。室內(nèi)的陳設(shè)要柔和,不要光彩奪目,以致拂亂了參加茶道禮儀的客人們的心思。16世紀末年的千利休就立了"和、敬、清、寂"四規(guī)。

中國雖然是種茶、飲茶的始創(chuàng)者,在生活上不論是什么社會地位和環(huán)境的人,都很難說和飲茶完全沒有干涉,但是我們卻早已脫離了《百丈清規(guī)》的時代了。在這方面,我們似乎比鄰人先得到一點解脫。"禮之用和為貴,"但是理想的"和"這個境遇既然不易企及,做得到的往往就剩下枷縶一樣的糟粕了。中國在明代還以為喝茶的藝術(shù)又該進上一步,不用末茶而改成今天大家仍沿用的直接用湯水去沖泡整片的茶葉的這個法子,這不止是技術(shù)方面的突破,也增加了廣大社會各層面的人們喝茶的頻率。我們舍棄了那些假如做得不好就會流為"相率而為偽者也"的喝茶的儀軌,相信像莊子說的"道在矢溺",以為不論什么地方都可以體會到一點茶的禪味,也就不需要過多的布置。這樣看起來,潮州的功夫茶,也許可以說是今天的又實用,又雅致的中國人的茶道。

如果我們?nèi)砸聊ヒ幌虏璧奈兜?,雖然從前茶書的記載都說過茶是苦澀的,苦茶庵也曾被人用過做雅號,但是三千多年前的《詩經(jīng)》里,民間的哀婉嘆息和回味還說"誰謂荼苦?其甘如薺。"那時候當然佛教的禪他們是一點兒也不知道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長篇小說《卡拉馬佐夫兄弟們》一開首就描寫一位俄國希臘正教的年高德劭的長老曹西瑪,生病初愈,今天回到寺院里來。寺門廊外多少善男信女婦孺包圍著他祈福,還有人拉著他的衣服邊緣,希望獲得一些福德。扶著長老進入方丈和卡拉馬佐夫父子們一家人見面的沙彌,正是老卡拉馬佐夫的小兒子,他長期在這里服侍長老和學道。這一家人自己,現(xiàn)在正遭遇到極重大的爭產(chǎn)的糾葛,里面還牽涉了老卡拉馬佐夫和他的幾個兒子中間的許多仇隙,特別是他和做軍官的大少爺同時跟一位懂得風情的婦人之間的情欲糾葛。他們都在靜寂而不安的空氣下等候著長老的光臨,好替他們排難解紛。因為這位長老,在大眾看來就像是一位圣人那樣。長老顫巍巍地進來了。好長老,他慢慢地走到大少爺軍官的面前,不知道為什么,突然雙膝下跪向他磕了個頭……

這是19世紀的俄國小說。我手邊恰沒有這部原著,大概的情節(jié)我想是不錯的。若在舊時的中國,這里情緒的緊張,大概也不亞于我們的流氓們白刀子入、紅刀子出之前的吃講茶罷?曹西瑪是不懂得禪的,俄國人雖然也喝茶,大約也還不能分析我們的小種和鐵觀音的好壞。也許,親愛的讀者們,你要是有幾分鐘閑裕,可以泡一杯用tea-bag裝的中國茶,慢慢地喝兩口想想:

那長老為什么要向滿面酒色財氣的大少爺磕頭呢?(注)

(注)小說里別處說:曹西瑪少年時做過軍官,大概是什么少尉罷?那時候他每天有一個勤務兵服侍他,替他把鞋于揩得亮亮地。生起氣來,他就隨意鞭打這個小兵消遣。受鞭撻的時候這小兵站得一動也不動,聽受叱罵。有一天曹西瑪忽然有一個特別的念頭:我也是人,他也是人,為什么我可以隨意地,甚至無理地打他呢?--這他才興起了"逃禪"的念頭。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