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歸言語,鄉(xiāng)土社會終歸不是能夠讓梅植根的土地。都市的繁華,是令鄉(xiāng)村人新奇,但卻不能使其忘卻生養(yǎng)他的皇天后土。至于梅,也是這層道理。三月的風景,清秀而又迷人。天高地闊,水綠山黛,嫩葉枝頭,桃紅李白。往老君廟小學去的路上,青草茵茵,野花爭妍,散發(fā)著濃烈得令人打噎的氣息。走在路上,張老師說,好快喲,又到春天了。梅卻不言不語,望著山坡上飛歸的大雁小燕,臉上寫了淡淡的凄愴。心里戀家的思想,自是不消說的。畢竟說來,其家境雖為貧寒,但到底是生長在都市人家,對于大自然的變化,更比鄉(xiāng)村人能夠多愁善感。十數年呆在這異地他鄉(xiāng),一封家書,兩天就可從鄭州寄往縣城。從縣城到張家營的不足百里之路,卻需一周時間。遇到雨雪季節(jié),上月初的信,這個月底勉強收到,也是常有的事情。她常說,有一天父親病故,從現代化的郵電大樓拍封甲級電報來,待我收到電報,已經十天過去。揣著電報趕回去,父親的骨灰也都涼了多日。所幸的是,并沒發(fā)生這類事情。只是每每想來,在張家營了卻人生,雖有不錯的丈夫和孩子,卻仍是斷不掉她那舉目無親之感,一種身世飄零的想念,如寒冬的穿溝風樣襲著人心。也不知那些回城的同學,幾年過去,到底有沒有常人的生活。有的時候,她想,怎么就說我留在鄉(xiāng)村不是幸事呢?可有的時候,又懷疑自己沒能抗住孤獨,早幾年不結婚,沒有孩子,就是自己是全國的最后最后一個返城知青,焉知就沒有另外一番生活?沒有工作,可以打些零工。沒有房住,不是也有知青就把床鋪架在知青安置辦公室和街道辦事處嗎。
陽春三月,不是人能長期沉默的季節(jié)?;ㄏ銚溥M你的喉嚨,連你打出的噴嚏,都有粉紅的香味。小路上潑灑的陽光,被他們趟出嘩嘩啦啦的水聲。這個時候,張老師對梅的思想,也并非一無所知。一天,兩個人飯后一同去學校上課,快到學校時候,張老師立在學校門口,說了一句梅意料不到的打算。
“我想考學。”
“考什么學?”
張老師說我們駐地偏僻,公糧能交到縣里,縣里的文件卻走不到鄉(xiāng)下。說老君廟小學不知,老三屆的高中生早就考學考完了。輪到了不是老三屆卻是民辦教師的人,年齡放寬三歲,分數線也適當降低。說去年全縣考走了十幾個民辦教師。這消息使梅一面興奮,一面又為張老師沒能在去年考走深感惋惜。
之后,夫妻倆懷著新的期冀,開始了漫長的人生攻堅。睡在半夜的時候,梅經常趴在丈夫耳朵上說,我有一個高中同學,在省教委工作,你只要能考上教師進修學校,他就能把你劃入統一分配的行列。這樣,我返城,你進城,一切都好了。在張老師一方,卻決無進城之意。所謂考學,只是為了給這個奇異的家庭注入新的生機。改變一下家庭結構成分,不能總是女方是公辦教師,男方卻是民辦。女方拿國家工資,男方拿隊里工分。然梅是趴在他身上說的,自然不好掃了她的興致。且話的最后,她總忘不掉贅述說,不為我們,為了孩子。我們全家進了省會,也把母親一同接去,見見外面的世界,享幾年晚福。
說得多了,張老師也被妻子鼓動起來。重新找來扔去的書籍,從初中的一元二次方程開始復習,直到高中的高等數學概述。學校的課程輕車熟路,要緊時候,全由梅來代課。兒子為謀前程,母親自是要攬過一應家務。兩個女人把張老師的時間整得寬寬松松,每日都要坐下復習幾個小時,臨界考試,又常常通宵達旦,徹底不眠,甚至梅也陪著苦熬,兩個人合解一道難題??上к筌廴辏B年榜上有名,卻終于沒能走進那座師范學院。梅也只好一聲長嘆,痛哭一場,最終無可奈何地離開張家營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