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很明白這個道理,他一直都想到基層去鍛煉,好在這次機會來了。
副主考的官位雖不大,卻是一個肥美的差事。晚清政治腐敗,貪污受賄風氣愈演愈烈,考生們熱衷托關系,走后門,送銀子。而考官們兩眼只盯著銀子,誰的銀子送得多,他們就給誰多加分。一場考試下來,他們怎么著也能撈到三五年的工資。
這是晚清科場不成文的潛規(guī)則,張之洞卻拒絕這樣的潛規(guī)則,他此行的目的不是撈錢,而是為國家招賢納才,為自己培植勢力。
張之洞為什么拒絕潛規(guī)則?因為通過勝保的例子,他悟出了一個道理:當官只要和“貪”字有染,那么其下場就和乾隆朝的和珅一樣。無論貪多貪少,哪怕你只貪一兩銀子,但“貪”都不是為官之道。
和珅把貪官做到了極致,他是一邊玩命斂財,一邊大肆弄權。最后,他是財產(chǎn)古今天下第一,權位登峰造極。誰不羨慕?誰不佩服?可就是這么一個又紅又貪的極致貪官,最后卻被嘉慶皇帝賜死,而他所有的財產(chǎn)也都被查抄。他不僅白忙活了一輩子,還落得了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 做官規(guī)則與暢想
張之洞深刻地認識到了貪官的下場,自從步入官場那天起,他就給自己定下了一個鐵的規(guī)則:這輩子,無論做多大的官,無論做什么官,都不要做貪官。做貪官,做不大,也做不長。和珅倒是個例外,但地球人都知道他的人生結局。有些貪官雖然不會一時倒下,但他們早晚會倒下,終究會倒下。他們倒下的姿勢一定很難看,一定會被人踩、被人扁,然后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張之洞對官場規(guī)則的認知相當精準,后半生的官場生涯,他也是這么堅守的,他一直金槍不倒。而他的搭檔張光祿卻是一個隨波逐流的小貪官。他已年近半百了,既沒有升遷的機會,也沒有發(fā)家的可能,于是想趁著這次機會大撈一把,然后頤養(yǎng)天年。
張光祿的這個想法,在當時是一種風尚。張之洞卻不和他茍同,他此行的目的,就是要為國家發(fā)現(xiàn)和選拔人才,選拔自己喜歡的好門生,為自己培植勢力。他想,我生下來就是要干大事的,我這輩子終究是大有可為的,我不可能一直待在翰林院,我一定會升官。升官是一件好事,但必須上面有人拉你,下面有人挺你。
目前,上面拉我的人有了,他們是慈禧姐姐、張之萬老哥等。這幾個人的力量足夠強大,他們幾乎可以撐起一個國,他們的國。但下面挺我的人卻不多,我平時很少接觸基層,也沒有得力的下屬,基礎相對薄弱。而一個官員的口碑和威望卻恰恰來自基層下屬,我需要他們。
我的那些同事們倒是愿意挺我,但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是我的競爭對手。搞不好,他們會在我的背后給我穿小鞋,這幫人靠不住,也不靠譜!挺我的人,確定、一定以及肯定是我的下屬,可我是一個七品官,誰是我的下屬呢?誰愿意做我的下屬呢?
好了,現(xiàn)在我有下屬了,他們就是即將參加鄉(xiāng)試的考生。他們雖是一介書生,百無一用,但他們是祖國的花朵、大清的希望和朝廷棟梁。除了這個,他們也是我張之洞的好門生,只要好好籠絡他們,提攜他們,做他們的恩人和導師,他們今后就是我的心腹和臂膀。
他們即使不能做我的心腹和臂膀,那最起碼也是我的忠實粉絲。我決定什么,他們會在私下投票造勢;我吆喝什么,他們會在現(xiàn)場熱烈鼓掌。我選拔他們去了,他們就是我的好門生,我喜歡的菜。